分类:答辩注意事项 更新时间:04-20 来源:网络
(一)个人因素
青少年的性别和年龄对自尊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目前在社会中存在着一种争议,那就是青少年的年龄和性别是否会对亲子间的沟通产生影响,有研究表明:对于青少年来说,他们的性别并不能直接影响到亲子之间的沟通。男、女青少年在与父母之间的沟通上并没有存在太大差异。但是,也有研究数据显示,相比较而言,女性青少年与父母沟通的满意度一般都比男性要低。[6]国内学者在进行了相关研究之后也得到了类似的研究结果: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与父母的沟通频率呈倒U形曲线发展,呈现出先慢后快后慢的趋势,初二处于顶峰时期。
(二)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的影响
总结各方调查的研究结果显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青少年自尊发展也有着明显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是对自尊总体水平的影响,更是对儿童自尊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果想要帮助儿童提升自尊,那么父母可以经常鼓励儿童如、表扬儿童,给予他们信任和期望。但是我们发现,有的儿童的自尊发展水平不高是由于父母的教养方式过分严厉,比如惩罚和批评,对儿童过分干涉,否认孩子的各种行为。这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对儿童的自尊发展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5]
1.亲子沟通的研究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内部的每位成员互相交换意见和情感的交流。当儿童逐渐步入青春期时,沟通更是显得尤为重要。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西方学者就开始对亲子沟通这块进行了研究,到如今已经取得了不朽的成就。相比较而言,我国在亲子沟通方面的研究还是匮乏的。个人检索数据显示,涉及到亲子沟通类的文章屈指可数,这与我国现有的相关数据调查分析的结论与现状是不太相符的。[6]
2.亲子之间沟通的影响因素
(1)沟通对象
亲子间的沟通对象有两种,分为与母亲之间的亲子沟通和与父亲之间的亲子沟通。亲子之间的沟通效果的不同与沟通的对象、频率和主动程度有直接的联系。[6]首先,在亲子沟通频率这方面,大部分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青少年更倾向于选择和母亲进行沟通。其次,亲子在沟通时的对象也会影响到沟通内容。[6]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后发现,孩子们都喜欢与母亲沟通,而且沟通的效果明显好于与父亲的沟通结果。此外,性别差异也会影响到与不同对象沟通的结果。比如,在对未来的打算、社会规范态度等问题上,女孩在对沟通对象是父亲还是母亲这方面并不存在明显的差异。同时,也有报告指出,青少年与母亲沟通的满意度要大于和父亲的沟通满意度。
(2)家庭环境
有研究者对来自于不同类型家庭的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分别是完整家庭、收养家庭和离异家庭的450名11岁到17岁的青少年。结果表明,离异家庭的孩子沟通起来比完整家庭的孩子要困难一些,而收养家庭中的儿童要比非收养家庭的子儿童沟通起来要积极一些。
另外也有结果表明,在一些温暖较多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能够更为直接、开放的互相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以及分歧,而且很少面临沟通上的困难;反之,如果在充满了强迫并且敌意较多的家庭环境中,子女在与父母进行沟通的时候,常常会相互抱怨,而且在沟通的时候也会缺乏耐心。并且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孩子往往会通过回避问题来选择逃避,问题得不到解决,所以彼此之间也存在着较多的问题。
(三)青少年自尊发展与所处社会环境、周围环境的关系
1.学校因素
在众多影响青少年自尊发展的社会因素中,学校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境因素。学校是一个有组织计划并且有目的地向学生传授价值观念、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的机构。其中,学生自身的学业成绩、师生关系等都对儿童的自尊发展有所影响。
(1)学业成绩
学生的学业成绩与自尊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习成绩越好,青少年总体的纪律性、能力感和成就感等的发展水平也就越高。魏运华在对青少年青少年儿童的学业成绩与其自尊发展研究后发现:成绩的好坏和儿童的总体自尊水平、纪律性因素发展水平呈正相关。[7]但是,也有研究指出,单凭学业成绩的高低并不一定能够说明个体自尊水平的高低,它可能只是个体获得了成熟自尊的表现之一,并不是唯一的标志。
(2)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校中教师和学生最基本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各方面的发展,可以使学生有一个积极地情绪去学习文化知识,有研究表明,学生的自我评价来自于教师对他们的评价,教师的情绪反应和行为表现方式也会对学生的自尊系统和自我意识产生影响。
(3)同伴关系
青少年时期的人际关系互动最为活跃,是因为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让他们获得彼此的认同感,还能增强自己的自信心,因为被同伴接受是一种很好的体验。所以青少年的自尊发展与人际关系的好坏有直接关系,比如儿童希望与他人建立友好和谐的同伴关系,这也是表明儿童很在在意同伴与自己的关系是否良好。除此之外, 青少年相当重视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态度和看法。青少年评价自己的标准大都是根据同伴对自己的评价来的。另外,青少年还相当在意他们在团队中的地位,同伴之间的嘲讽、排挤、冷落,会让他们有深深的自卑感和独孤感。如果青少年在团体中受到了排挤或是歧视,他们的自尊自然心会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消极心理,他们的自尊必然心会受到伤害,从而产生消极心理,不能正确的认识自己。[8]
而也有研究发现,青少年尤其是中学生在人际交往上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关系要好于男生的人际关系。研究者认为,这是和男女身体发育时间上的差异,以及男女性格特点有关。研究还发现,成人时期同伴之间的交往水平明显低于青少年同伴之间的交往水平。研究者认为, 随着年龄的发展,青少年的生理也会越来越成熟,他们会更看重同伴,随之产生强烈的成人感,所以在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把朋友关系看的非常重要。[9]
众多结果表明,影响青少年人际关系的因素有: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程度、自我意识水平以及人际关系的层次。好的人际关系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业成绩并且促进他们的自我意识。[10]
2.社会环境因素——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
以往很多关于自尊的研究都是在以西方文化为背景的参考中进行的,自尊作为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受到社会环境和文化因素的影响。中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62%左右,任然是典型的农业大国。所以,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的自尊发展是否相同,也是学者们在研究自尊时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中国一直有着重男轻女的性别观念,而在农村,这种思想又一直延续到今天。此外,农村的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很多,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日俱增,短时间内也只会有增无减。这些儿童中,有的由叔叔、舅舅、姑姑、爷爷奶奶等抚养,这种家庭的教养模式一般比较松散,看护人大部分情况下只顾着满足儿童物质生活方面的需要,认为有的吃有的喝即可,而对于孩子更深层次的需要,比如心理上的需要却很少关注的到。更有甚者,有的农村儿童是同辈看护或者自己看护,是指父母都外出打工,长期不在家,身边又没有更为长辈的亲人可以抚养,除了哥哥姐姐这样的角色承担起家长的角色,不然就是自己学会照顾自己。当然,这种家庭模式也是很少的。夜敬忠等人的调查认为,农村儿童如果是母亲作为监护人的在生活方面能够得到较好的照顾,并且在心理或其他方面的发展也会比农村其他形式的家庭照顾的要好一些。除此之外,农村一些其他家庭模式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状况较为堪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