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科研方法 更新时间:05-12 来源:网络
现代股权激励最早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才被引入中国,随后便因其在解决公司治理中的代理问题的有效性而被广大企业接受。21 世纪初,国有企业也相继试水股权激励机制,但大多无疾而终。2013 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明确鼓励“员工持股”的试点,为国企重新尝试股权激励提供了支持。宝钢股份作为我国钢铁行业的领军企业,同时也是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表率,紧抓机遇,于 2014 年重新推出限制性股票股权激励制度。本文着眼于宝钢股份 2015 年度的业绩报告,通过分析宝钢股份股权激励机制第一年解锁期——2015年,从横向分析了宝钢股份的业绩表现来探究股权激励机制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并且通过分析宝钢股份股权激励存在的问题和相关的原因,为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机制提供若干的建议与对策。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现代股权激励最早起源于美国,在 20 世纪 90 年代初的时候才被引入中国。1993 年,万科成为了中国第一家试水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1997 年开始,上海率先推出了企业股权激励分配制度的试行方案,随后,全国其他地方的一些公司也逐步推行了股权激励这一制度。但一直到 2002 年,关于国有高新技术企业开展股权激励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正式发布,政策层面才正式出台股权激励相关文件。
随着大型的上市公司纷纷推出相应的股权激励计划,民众对股权激励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的支柱,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作为证券市场的表率,实施股权激励也是一项刻不容缓的实践。
2006 年,国资委与财政部发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境内外)实施股权激励试行办法》这一文件,2008 年国资委又下发了《关于规范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制度有关问题的通知》,《通知》对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实施股权激励有了更进一步的约束。随后多家国有控股上市公司也纷纷试点股权激励,但由于时机并不成熟,大多遭遇夭折。
2013 年十八大三中全会的召开明确鼓励“混合所有制”与“员工持股”,这次的会议为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带来了利好的消息,也开启了新一轮国有企业试点股权激励的风潮。
本文选取了中国钢铁行业领头羊以及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宝钢股份为例,具体分析了宝钢股份在 2014 年实施股权激励之后对其业绩的影响,并分析其机制的特色以及存在的问题,基于此为完善国有企业股权激励提出若干对策及建议。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内学者对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两个方向——影响国有企业股权激励实施的因素以及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影响。
第一个方面的研究,学者们发现国有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自身的产权性质以及股权激励设计之初的定位,甚至是监管层的干预,这些都会影响股权激励最后的实施效果。
王巧霞1等(2014)分析了国有控股上市公司所处的经济时期特点和自身的条件这两大因素对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的影响。
肖星1(2013)则研究发现,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同为国有企业,率先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会比其它同类型企业带来更为显著的激励效果。
邵帅、周涛、吕长江2(2014)通过比较上海家化由国有控股转为民营上市公司过程中五套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提出了监管层要减少对国有企业实施股权激励的干预,市场化程度越高的产权性质越有利于股权激励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刘存续3(2011)研究发现当上市公司的终极所有者是国有的身份时,公司取得的股权激励效果会比那些终极控制者非国有的更好。
辛宇、吕长江4(2012)基于泸州老窖这家国有企业的分析发现定位不清的股权激励难以实现其激励的效果。
王新5等(2014)分析认为股权激励在国有企业的实施大部分是有效的,如果失效,那么原因主要就是国有企业追求国际化使得其股价的信息含量有所降低导致股价无法公允地反映公司价值。
至于股权激励实施之后对公司的影响,学者的研究点各有侧重。 比如胡怡6(2010)就研究了股权激励对国有企业道德风险的影响。
与此同时,也有很多学者研究了股权激励实施之后对国有企业业绩的影响。
吴优7(2015)以海信电器为例分析了国有企业股权激励的实际效果,发现并未实现其原定的长期激励目标。
胡加明8(2012)通过实证分析发现股权激励在改善公司业绩的效果上并不是十分地显著。
唐现杰9(2010)研究发现股权激励制度对于国有企业来的经营者持股具有最强的激励功能,有利于改善公司绩效和提升公司价值 。
刘玉灿(2012)通过实证检验发现股权激励与公司长期绩效指标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