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科研方法 更新时间:05-11 来源:网络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受众每时每刻都在接收海量的信息,同时受众也养成了“浅阅读”的习惯。传统会议新闻的内容以各类政治性会议为主,内容本就艰涩难懂加上受众目前的阅读习惯,会议新闻很难在受众接受信息时脱颖而出。然而,会议新闻作为群众了解政府、国家相关政策举措的重要渠道,发挥着其独特的社会作用。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会议新闻在报道形态和呈现方式上不断创新。与此同时,政府、媒体、受众观念的变化也成为会议新闻创新的催化剂。
2017 年两会于 3 月 3 日在北京开幕,会议内容涵盖方方面面,大到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小到百姓衣食住行。而新闻媒体在其中扮演着“桥梁”的角色,不仅是政府向民众传递政策信息的渠道,还是受众了解会议内容的重要渠道,因此为受众及时提供足够且有效的信息是新闻媒体的重要任务,这也向会议新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近几年的两会报道中,360 度相机、VR、H5 等新技术接连亮相。而在今年的两会报道中,移动直播、注重体验的新闻呈现方式等科技手段成为新亮点,这些创新实质上来源于技术与理念的双重创新。
新媒体时代带来了新技术,在呈现方式方面,数字报刊、移动客户端、触摸媒体、网络直播等新方式逐渐取代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在生产机制方面,舆情监测、大数据分析等新手段也为会议新闻报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1舆情监测挖掘报道选题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舆情监测室与人民网研究院联合推出了"每日两会热点"专栏。依据会议日程,从3月3日到3月15日,每天以榜单形式梳理两会热点话题,并对相关话题进行评论和解读。这一专栏充分体现了舆情监测对于挖掘热点问题的重要作用。
舆情监测是指整合互联网信息采集技术及信息智能处理技术,实现用户的网络舆情监测和新闻专题追踪等信息需求。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舆情监测已经成为新闻媒体报道会议不可或缺的环节与工具。2017年全国两会召开之前,网络上关于两会的舆情就已经猛然激增,从简政放权到反腐倡廉,从医疗改革到社会保障,无论是国家政策还是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每一个热点词都真切地反映了民众的关注点,而通过舆情监测,在会议召开之前,新闻媒体就可以掌握到受众所关注的热点问题,并且提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这也为新闻媒体报道两会提供了切入点,从而在正式报道会议时更加有针对性,为受众提供更多有效有吸引力的会议信息。
2网络直播改变传受方式
传统的“媒体说受众听”的传受方式已经满足不了受众的参与需求,而网络直播的出现则改变了媒体与受众之间的沟通方式。今年两会期间,网络直播成为主力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合推出多种形式的直播,让受众“亲临”两会现场,成为一位“与会人”。
2.1网络直播增强互动性
移动直播具有真实感强、互动性高等特点,因此风靡于各个行业。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
7.31亿,使用率达95.1%,而网络直播用户规模也达到3.44亿。[3]网络直播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发展起来,除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更多的是受众对于“互动”的渴望与需求。
直播早已成为两会报道中受众所习以为常的形式,但是,不难发现每年的两会直播都在创新变化之中。2015年两会,除了常规的电视直播,网络上主要以文字直播为主,将会议现场以文字的形式展现在受众面前。而2016年两会直播则向前迈了一步,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媒体在第一时间将会议内容分类,将长时间的会议分割为一个个短视频,并配以简单扼要的标题,使受众在移动端可以自主选择观看感兴趣的内容。如果说2016年两会实现了受众“各取所需”,那么2017年则更加注重了直播的互动性。“网络直播”无疑是今年互联网的热点之一,其主要特点就在于具有很强的互动性与移动性。主流媒体纷纷与网络平台联手进行两会直播,例如由《人民日报》、微博、一直播合作推出的两会全国移动直播平台“人民直播”在会议期间表现抢眼,传统新闻媒体、社交平台与直播互动APP联手为受众献上了内容丰富的直播盛宴,同时提供了一个具有交互性质的平台。
2.2网络直播两会的传播效果
两会期间,央视新闻移动网共进行144场两会相关直播,直播时长总计超7300
分钟,有关两会的网络直播每场平均观看人数都在800万左右。央视移动网推出的节目“2017全国两会央视网移动直播视频报道”,以“移动直播+时政新闻”的特色创新了直播模式。据统计,仅全国政协开幕,“央视新闻”移动直播用户接近960万。这些数字都表明网络直播带来了两会的全民大讨论,在这种讨论中,受众能够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同时政府也能够更加精准地传递政策信息,可以说,网络直播的传播效果是传统直播所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