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助手 更新时间:06-20 来源:网络
《白夜行》是日本推理小说作家东野圭吾的代表作品,出版之后引起巨大轰动,从2006年开始,先后被改编为电视剧和电影,被视为东野圭吾作品中的无冕之王。
《白夜行》的影视改编带来了影视研究的热潮。曹迪的《原著<白夜行>与同名日剧的对比与观感》通过对比分析将作品归纳为一个二元的结构。张景一则在《论电影<白夜行>的改编》中从整合角色、改编人物经历、增加设置道具、补充与删改细节这四个角度出发对电影改编中出现的相应手法进行了分析与研究,视角全面独到。杨晗悦在《东野圭吾作品影视改编中的“死亡”意向表达——以日剧<白夜行>为例》一文中研究了影视版本对于“死亡”意向的视听建构,解读影视媒介对其作品中“死亡”意向的表达。
国内关于小说《白夜行》相关的研究课题也层出不穷。例如从创作角度对《白夜行》叙事技巧及风格进行的研究:周梦娜在《浅析<白夜行>叙事技巧》中从三个方面对小说《白夜行》的叙事技巧进行研究,分析它巧妙的双线索设计、限制视角叙事和故事的拼图化布置方面的特点,探究它在同类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钱燕青在《谈东野圭吾小说<白夜行>的创作风格》一文中从小说主题、结构、社会属性三个方面对《白夜行》进行解剖、分析小说的创作风格。石碧在《论东野圭吾小说创作特点研究——以<白夜行>为例》中对于《白夜行》在创作中的手法、命题以及形象塑造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另外,对于《白夜行》中人物形象及主人公悲剧根源的研究也比较火热。如金涛的硕士论文《东野圭吾文学作品中恶女形象研究》、王纹的论文《魔女的诱惑——浅析东野圭吾<白夜行>中的主人公形象塑造》与刘帆的期刊论文《东野圭吾<白夜行>中恶女雪穗形象分析》等,以东野圭吾笔下的女性形象为关注焦点,并认为这些女性形象有着共同的特点——恶女。这些恶女们虽然确实干了很多伤天害理的事情,但是由于塑造出了一种勃发力量感以及角色本身的丰满,反而产生了异样的魅力。邱晶、杨深林在论文《被放逐的幸福——论东野圭吾<白夜行>的人物形象》中借用格雷马斯的行动元理论,为读者厘清作品中的复杂人物关系,再从美学与伦理学两个角度剖析雪穗作为“恶之花”之脆弱而扭曲的病态心理,和以雪穗作为人生全部价值的亮司所表现出来的牺牲品形象。刘侠的论文《解读<白夜行>中的桐原亮司的悲剧形象》与姚建美的论文《渴望光明的暗夜幽灵——浅析东野圭吾<白夜行>中的亮司形象》以男主人公桐原亮司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分析其人物性格,探讨其犯罪成因,解读其人性的善恶。邹燕在论文《东野圭吾小说中的家庭悲剧研究》也多有谈到造成男女主人公悲剧命运的家庭因素。关于小说《白夜行》所体现的社会性和人性也引发了大批学者进行探讨分析。如张景一在论文《东野圭吾作品的社会性——以<白夜行>为例》就以独特的视角关注到了日本的社会问题与人性问题,从而揭示人性变形、扭曲的一面。赵一诺的论文《东野圭吾侦探小说中的人性研究——以<白夜行>为例》、牛丽的论文《从<白夜行>看东野圭吾侦探推理小说中的人性》、覃宵的论文《东野圭吾作品中人性的扭曲和变形——以<白夜行>为例》和郝建亚的论文《以<白夜行>为例谈东野圭吾作品中人性的扭曲和变形》均在不同程度上论述了《白夜行》所反映的人性特征。
从上述研究状况可以看出,目前关于东野圭吾小说《白夜行》的研究成果数量众多,研究视角比较开阔,但重复性表达较多,对作品的分析大同小异,缺乏创新性,相似研究成果较多;其次,一些从文艺理论视角进行研究的课题比较生硬,部分研究多大还是停留在一些表面问题上,对作品深度挖掘不够。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白夜行》面世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展现出日本女性与自己、社会、他人的种种矛盾冲突,体现了日本男权主义的社会本质和部分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在以男性为权力中心的世界里,女性失去话语权,被男权社会遮蔽、压抑,固守被安置的家庭空间和角色分工,处于孤立、缄默的他者地位,这不仅与历史渊源有关,更与诸多社会力量相关。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日本实质上仍然是男权社会,女性地位虽有所提升但总体不高。这一发展走向需要引起更多人的重视与反思。而以《白夜行》为切入点,对日本男权社会本质的研究不多且并无对女性生存选择的针对性研究,因此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本课题以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为指导,旨在以《白夜行》为例,深度剖析日本男权社会的本质,通过探究男权统治下女性面临的的生存困境及不同的生存选择,揭露出女性受男性压迫的社会现实,指出女性意识觉醒的体现及必要性,给民众以反思和警醒作用,以期唤起女性觉醒,试图改变社会上男女不平等的格局,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