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0-15 上传会员:弯弯老师
分类:教育学论文 论文字数:34899 需要金币:2000个
摘要: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教学体制的改革和发展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念的分化和更新,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也逐渐活跃起来。在 2001 年 6 月,由教育部统一制定并实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改变课程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作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这次改革直接将教学评价的重心转移到了具体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近年来,随着课堂教学活动研究和“促进性评价”研究的深化以及“对话式阅读教学”等新型教育教学理念的出现,教师课堂理答作为课堂教学中最直接、最常见的教学评价形式逐渐从课堂问答中分离出来,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和方向。虽然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然存在着研究著作缺乏、理论研究偏少、研究对象和成果“一线化”等一系列历史和现实问题。基于此,本研究拟通过选取三位小学语文专家型教师(于永正、窦桂梅、王崧舟)的课堂具体教学案例,对三位教师的课堂理答行为进行观察和统计,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和整合,以期寻找存在于专家型教师身上的理答规律和理答路径,并希望通过此研究对笔者以及一线教师的课堂理答有所启示。
本文围绕选题主要从以下内容展开:
论文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缘起、目的和意义、思路和方法,并从理答的核心概念、问题现状和聚焦点、语文学科理答等方面对本选题的内容作相关综述。
论文的第二章,主要对小学语文专家型教师的课堂理答行为进行了分类和界定,从理答类型的表征和标准上进行了初步概括。在本章中笔者借助具体教学案例将教师的理答行为一共分为了肯否性理答、发展性理答、期待性理答、中断式理答、延展式理答、非言语行为理答、混合式理答、无理答共八种理答类型,并分别进行了探讨。
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对三位小学语文专家型教师的课堂理答行为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主要采用了行为观察记录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定性分析则分别对三位教师的具体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整合。另外,基于研究的需要,本文还选取了三位教师同授的一篇小学高学段课文《圆明园的毁灭》进行理答行为比较。
论文的最后一章,主要对三位教师的理答行为进行了总体性回顾和总结。本研究探析出了三位小学语文专家型教师在“量”上表现为理答频次稳定、行为理答率高、学段差异明显、类型分布不均衡、理答形式自由综合,在“质”上表现为理答个体特征明显、理答与教学密切相关、理答与情感文本存在联动关系的理答规律和特征。在本章末,笔者就实践中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课堂理答提出了相关建议,并希望对一线教师有所启示。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理答评价反馈课堂问答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 1 章 绪 论1
1.1研究缘起.1
1.1.1源于实践反思1
1.1.2基于价值诉求1
1.1.3着眼于一线实际2
1.2研究的目的及意义.2
1.2.1研究目的2
1.2.2研究意义2
1.3研究的思路及方法.3
1.4研究的样本选取.3
1.5相关文献综述.4
1.5.1核心概念界定4
1.5.2我国当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研究的现状及聚焦点6
1.5.3我国小学语文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研究概述8
1.5.4已有研究的分析及反思9
第 2 章 小学语文专家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类型及其界定11
2.1肯否性理答.11
2.1.1简单的肯/否12
2.1.2重复(认同)12
2.1.3激励12
2.1.4批评(讽刺)13
2.2发展性理答.13
2.2.1追问性理答13
2.2.2转问性理答13
2.2.3反问性理答14
2.2.4修正性理答14
2.2.5指令性理答14
2.3期待性理答.15
2.4中断式理答.15
2.5延展性理答.16
2.5.1讲解性理答16
2.5.2补充性理答16
2.5.3总结性理答16
2.6混合式理答.17
2.7非言语行为理答.17
2.8无理答.17
第 3 章 三位小学语文专家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分析(一)19
3.1理答的频数及学段分布情况.19
3.2理答的类型分布情况.21
第 4 章 三位小学语文专家型教师课堂理答行为分析(二)24
4.1于永正教学案例探析.24
4.2窦桂梅教学案例探析.26
4.3王崧舟教学案例探析.27
4.4三位教师同授《圆明园的毁灭》彰显的理答风采比较.29
4.4.1频次29
4.4.2类型29
4.4.3语言29
4.4.4教学30
第 5 章 三位小学语文专家型教师课堂理答的路径及启示31
5.1基于数据统计的理答行为.31
5.2基于教学案例的理答行为.32
5.3启示及建议.33
5.3.1关注理答自身34
5.3.2关注理答的频次和类型分布34
5.3.3关注教学34
5.3.4关注文本35
5.3.5关注学生35
结语37
参考文献38
附录40
致谢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