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提纲 更新时间:08-28 来源:网络
(一)有声语言在网络新闻直播节目中的应用现状
因为网络新闻直播是新兴新闻传播形式,学界还没有相对应的文献材料对其进行指导,所以现在业界的内容水平良莠不齐。
有些网络新闻直播栏目的前方记者甚至普通话水平都不合格,业界更是没有一条对网络新闻直播有声语言的统一标准。也就放任网络新闻直播的有声语言表达不规范泛滥。
1.有声语言形式上的问题
有声语言形式上的问题,指的是前方记者在清楚了解新闻事件本身,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语音、语法、词汇上的问题。在网络新闻直播刚刚出现的当下,这类问题非常普遍,笔者在这里将现在长出现的问题汇总起来,期望能对网络新闻直播有声语言规范化有一些帮助。
(1)用词不当
网络新闻直播有声语言中的用词不当,通常是指前方记者在表达的过程中,因为对词的基本含义理解的不够准确,或是对一些带有的感情色彩和情绪色彩词语的把控不够,再或者是没有掌握用词的分寸,使自己在用词的过程中无法准确的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含义。
(2)词汇量不足
在网络新闻直播中,“非常”、“然后”这些的词语是前方记者表达中最常用的词。网络新闻直播时,前方记者往往会用“非常”来形容程度。
因为网络新闻直播需要前方记者一直处于播报状态,精神非常紧张,所以在这种环境下,多数记者根本来不及考虑合适的词语来形容具体的状态,大都会偷懒使用“非常”这种模糊性非常强的词语,这样虽然没能形容出具体的状态,但规避了风险,没有错误。例如,《极光》在报道《郑州司机为急救车让路》时,前方记者坐在急救车的副驾驶座上说:“我们看到非常多的车辆在为急救车让行。”其实只要仔细数一下,就可以表达的更明确,如“我们看到大约十四五辆车在为急救车让行。”
(3)表述能力的问题
在网络新闻直播中,前方记者在清楚新闻事件本身的情况下,在能够基本阐述新闻事件本身的基础上,因为语言表达能力不够专业,所以会出现表达的不清楚、口齿不清、语句重复、等现象现象。这种情况会导致,在前方记者说了半天,受众也只能了解事件大概情况,无法获取更多准确的信息增量。
(4)普通话语音不合格
普通话语音不合格的情况很多,比如多音字的问题、声调的问题、生僻字字音的问题等。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需要的是长期的积累和练习。
而现在网络新闻直播的前方记者,大多是没有经过专业训练的,所以普通话语音的问题是很常见的。虽然有些记者平时的普通话问题不大,但在网络新闻直播的情况下,面对镜头的注视,很多记者还是会因为紧张或兴奋导致普通话语音不标准。
不过普通话语音不标准属于网络新闻直播有声语言的问题中较为轻微的一项,只要前方记者的普通话不是那种听不明白的,还是不会对信息的传递造成太多影响。
2.有声语言内容上出现的问题
有声语言内容上的问题,主要是指在网络新闻直播中,前方记者因为对新闻事件本身理解不够,使直播的新闻不够准确、没有信息增量的问题。内容上出现的问题比形式上出现的问题更加影响更大。
(1)信息失实
信息失实是指在网络新闻直播中,前方记者所得到的信息与事实不一致,或者前方记者在新闻事实还没用成定论的前提下,轻率的下结论。这种情况常见于突发性新闻事件直播,在新闻事件本身还未明确,后方团队传给前方记者的信息有误,前方记者在播出后发现和了解的情况不一致。
《极光》栏目在直播《直击中国华尔街上的大金牛》的过程中就曾发生过类似乌龙,前方记者到了之前所说的大金牛所在地却没找到金牛雕像。
(2)直播内容缺少人文关怀
在网络新闻直播中,有些媒体为了追求新闻热点,缺少人文关怀。在网络新闻直播时,新闻的时效性很重要,但不能不注意的是采访时的问题和拍摄的画面是否会引起受访对象和受众的不适。成功的挖掘新闻,增添信息量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采访会不会对当事人造成二次伤害。
(3)严重口误
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网络新闻直播也不例外,传媒人除了要有较高的新闻素养以外,还要有过硬的政治素养。网络新闻直播的有声语言中,在涉及政治方面的问题是不能出现失误的。
虽然这种失误并非是记者的本意,仅仅是因为口误。但是因为网络新闻直播的受众很多,而且直播期间无法剪辑。一个简单的口误就会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所以在直播途中,在涉及政治属性的问题时,前方记者的每一个字都要考量清楚,要沉着冷静,不能慌乱。
(二)体态语言在网络新闻直播节目中的应用现状
因为网络新闻直播语言是刚刚出现的传播形式,并没有自己的一套标准体系,所以现在的网络新闻直播工作者都是以电视新闻语言和电视新闻直播语言为基础,加以自己的理解进行新形式的探索。
在当下,大部分网络新闻直播工作者的体态语言还是沿用常规的出镜报道体态语言,只是在形式上有一两点变化。
1.运用手势,使新闻信息更直观
为了直播的传播效果,使受众更直观的理解新闻信息。虽然网络新闻直播通常是第一视角,但有时为了补充拍摄画面和有声语言的信息,前方记者出现在镜头前,用肢体语言向受众进一步传达信息,这一过程中,手势有着其他体态语无法比及的作用。
2016 年年底,新京报《我们视频》在采访《90 后小夫妻千里骑行回家路》时,前方记者在提问一位摩托大军的回家人时,他问:“按照正常的路况下,咱们到达下一个目的地会骑行多少个小时呢?”刚开始提问时,这位记者的手臂是静止不动的,说到“下一个目的地”时,他用手指了指他们所处的道路前方,强调了一下“下一个目的地”这种新闻线索。受访者回答:“……差不多得 5 个小时吧。”然后,记者对着镜头说:“在这样的环境,还要再骑五个小时。”并对镜头伸出手掌,比划了一个“五”的手势。在这种语境下,这个手势无疑会使受众对新闻事实加深了感官印象,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摩托大军返乡的艰辛。
2.利用肢体为参照物,将新闻数据直观化
在进行网络新闻直播时,前方记者经常会出现难以通过有声语言描述清楚新闻现场的情况,比如新闻中所提到的物品的形状、大小、位置等。如果只是提供一个数字,那么太过抽象的形容会使受众难以形成准确的认识,这个时候,成熟的记者都会利用身体的某些部位与现场物品进行对比,使受众能够更直观的理解。
新京报的《我们视频》就大量使用这种技巧,因为前方记者的老练,使记者传达给受众的信息更加清晰、准确、形象、生动。比如在《我们视频》在直播《开颅唤醒手术》时,记者在为受众介绍手术器材的长度时,不挽起袖子,用手臂的长度来形容工具的长短。
3.俯身、蹲坐,拉近与受众的关系
网络新闻直播的记者,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就是,将没有人文情怀的拍摄画面转变成人情味的新闻信息,使没有情感的镜头(机器)和受众(人)之间的交流变成了前方记者(人)与受众(人)的交流。
网络新闻直播,相较其他新闻直播手段,更能体现和受众零距离的关系,换句话说,就是更“接地气”。这也要求网络新闻直播的前方记者,要更加能够贴
近受访者和受众的生活,而贴近的手段,一些小的肢体语言是很有效的手段。而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些细微的手段是非常有效的。新京报《我们视
频》中经常可以看到,前方记者蹲着和孩子们交流。在《我们视频》直播《90后小夫妻千里骑行回家路》时,记者在采访坐在石头上休息等候吃饭的农民工大哥时,非常自然的蹲在这位大哥旁边,这一蹲下的动作显然让农民工大哥减少了压力,更容易接受采访,而且使镜头画面看起来更加和谐,消除了记者与受访者之间的距离,更是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关系。
4.表情是打动受众的重要技巧
网络新闻直播记者面对镜头向受众报道新闻事件,相较与其他传播手段“尺度”是更为宽泛的,在不涉及灾难等因素的新闻事件时,网络新闻直播记者是要求与受众“打成一片”的,这其中,轻松自然的表情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有些网络新闻直播记者还是沿袭这以往的传统,在镜头前端的很正,表情很
“假”,这就无形之间拉远了和受众之间的距离,令传播效果打了折扣。
还有的记者不能给自己准确定位,在面对镜头时表情明显僵化,这就是个人能力不足的表现。
更有甚者,不顾及现场因素,在怎样的新闻现场都是一幅雷打不动、一成不变的表情,这些都是必须纠正的。
(三)完善网络新闻直播语言技艺的策略
现阶段网络新闻直播语言常出现的种种问题已经在前文中提到,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认为,借鉴播音主持艺术学科的经验还是很有必要的。
虽然在新形式下一些细节的要求要求不甚相同,但语言的标准整体上还是大都一致的。
1.普通话语音标准
首先来讲,作为一名前方新闻记者,他的普通话最起码要达到一级乙等的水平。因为记者需要运用简单易懂的普通话,将自己的所见所感直接表达出来,同时也能确保受众能够对其有一个更好的接受。
前方记者的语音会被千千万万受众所接收,若他的语调过于特殊,语言内容又晦涩难懂 ,那么受众将很难理解他所表达新闻信息。再加上网络新闻直播的受众面广大,人们的文化水平也大不相同。所以为了保证传播效果,就要对前方记者的语言使用进行严格的规范要求。
2.语言形式应更加口语化
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网络新闻直播语言必须贴近口语。因为在强调与受众互动的语境中,书面语会使受众产生强烈的距离感,口语的自然化当仁不让的使它成为网络新闻直播的标准用语。
网络新闻直播要求词汇、语句通俗易懂,句式灵活简短,更要有聊天的色彩。要切记,直播不是学术讨论,千万不能把一些专业术语带到节目来。如果无法避免,也要对受众揭示清楚这些术语的含义。美国新闻研究者马克·霍尔认为,“当你写新闻报道时,要记住你是在为一个处于半收听状态中的、具有九岁孩子那样程度的听众而写的。你的报道必须简明得能对这样的观众起作用。但同时你的报道又必须写得有才气,能使 45 岁的公司总经理或者大学教授受到感动。”
3. 注意善于转变语言样态
网络新闻直播,让受众直接参与节目的设想变为现实,这也是网络新闻直播传播价值的体现。在此过程中,前方记者在阐述新闻事件的语言样态应是多变而不是单一的;语气、节奏也应该是善于变化的。
在网络新闻直播中,为了传播效果,WWw.eeELW.COM前方记者应该迅速根据事件进展组织语言,对当前信息进行补充,阐述清楚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不仅如此前方记者还应根据现场的气氛、采访人物的动作和拍摄画面,巧妙地设计语言。
做到这些,才能使受众跟随前方记者的节奏,更好的了解新闻事件的本身。
4.提高应变能力,增强语言表达能力
现场不等同与直播,直播也并非单指现场本身。因为最基本的新闻道德,网络新闻直播的记者不可能去控制现场,但可以控制直播;不可能去左右事件的走向,但可以改变叙述。因此,网络新闻直播的记者要提高自身的应变能力,应对不可预知的新闻事件走向;更要增强语言表达能力,向受众解读当下发生的事实。
结论
经过不断整理材料、研究分析,笔者发现,当下各大门户网站以及媒体争夺用户、流量,不断寻找有价值的新闻点,却对前方记者所出现的语言问题不甚关注,继而使一些记者为了争取用户粘度,不断下调自身语言面貌,使自身更加贴近用户习惯,但有些行为会使直播样态粗俗、不规范。前方记者的语言标准性也没有办法保证。
通过对比电视新闻直播对语言的要求,笔者找出了当下网络新闻直播语言所出现的种种问题,并对其进行了总结规划。相信这些材料可以对身在业界探究前行的前辈们尽些许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