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题目大全 更新时间:06-17 来源:网络
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写作过程是一种综合性活动,写作能力则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可见,写作教学在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首先,笔者对我国小学写作教学的发展状况作一粗略勾勒显然是必要的。
(一)我国古代传统写作教学的方法和经验
1、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程序
古代蒙学正式习作较迟,大多采取先“放”后“收”的程序。即第一步是“放”,大胆写、大胆想、驰骋想象,放开言路,不受拘束;第二步是“收”,到一定阶段,学生写作已有了基础,就要求他们学习精炼严谨的作文方法。先“放”后“收”的作文训练思想给我们如下提示:第一,习作训练应该分阶段;第二,写作之初宜放手让学生写,鼓励其兴趣和自信;第三,练习一定时间,要逐步提出要求。至于“放”“收”的时间和阶段,还应从学生的特点出发,通过试验不断摸索。
2、多读多做多改
古人历来强调多读多作是习作水平提高的基础功夫,“读在前,写在后,以读作为写的‘骨子’。”多读一则可以使蒙童不断地积累和占有材料,使其“有文料可以取资”再则通过读别人的作品、细心揣摩别人如何立意选材、布局谋篇、遣词造句、可以有效地汲取他人的语言养料和写作经验。在强调多读的同时,还要求多写多作,应为“多读乃借人之功夫,多作乃切实求己之功夫”。两者相得益彰,作文水平方能提高。文章多作还需要多改,所谓“文章不能一作便佳,须频之方入妙耳。”至于前人在作文批改上的经验和方法主要有:教师要精心批改,给学生恰到好处的指点;教师要多留少改,以免磋伤学生的兴趣和自信;提倡“改窜旧文,重作旧题”,以求专攻深造之效;指导学生自我修改作文,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修改习惯。
(二)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小学写作教学的基本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学科步入基本建设时期,但紧接着,“大跃进”带来了“浮夸风的写作教学”,“干扰与否定了写作教学的科学性与计划性”。20世纪60年代,随着语文教育思想的端正和对语文工具性的深入把握,人们对写作再次进行了较为理性的和扎实的关注、实验和讨论。叶老从思想认识、语言表达、布局谋篇、作文批改等方面对写作教学发表了许多宝贵的意见,知道大家如何通过写作关。张志公先生也针对当时的特定情况指出:“我们的作文教学指导‘写什么’这方面话的力气比较多,而在指导‘怎么写’这方面花的力气太少——这主要体现在命题上,其次也表现在批改上。‘怎么写’并不完全指导写作技巧之类的问题,而首先是指思想问题和语文的基本功问题。”人们开始着力改变作文教学的无序状态。
(三)20世纪末初课程改革所倡导的小学写作教学理念
20世纪末,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文主义关注取代了工具理性主义思维 ,写作教学也开始暴露出较为严重的问题,从而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再一次促使人们反思写作教学的研究与实践,并探索改革之路。所暴露出来的主题主要包括:重“知”轻“能”;重“外”轻“内”;重“写”轻“说”;重“理”轻“情”等。针对如上的问题,人们进一步代开研究的领域,即把目光投向国外的小学写作教学,又重新审视传统的写作教学经验;既从语言学的的角度去进行思考,又把研究深入到心理学领域以寻求更加科学、合理的解释。
二、国外写作教学思想的引进与借鉴
作为现代公民所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世界各国都对学校教育中的写作教学给与了重视并进行着不同角度、不同方法、不同手段的研究。尽管不同国家语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写作实践中所反映出的问题不同,但这些针对写作问题的研究必然能给我们启发与借鉴。
早期对国外写作教学思想的引进与借鉴主要以苏联为主,如苏霍姆林斯基以“发展智力”为主线的作文训练思想,赞可夫以“发展个性”为主线的作文训练思想,拉德任斯卡雅德“写作能力型”训练体系,达维多夫和玛尔柯娃的“语言交际功能型”作文设计思想,斯卡特金和聂恰耶娃的“科际联系型”作文设计思想。近十几年来,对国外写作教学思想的引进与借鉴呈多元化趋势。其中,朱绍禹主编的《美日苏语文教学》(1991),柳士镇、洪宗礼主编的《中外母语课程标准译编》(2000)等,为我们全面了解国外写作教学打开了新的窗口。于此同时,相关论文也层出不穷,如方明生的《日本教育中的“生活作文”教学思想》刘淼的《国外作文评价指标及其启示》(2004)等,这些文章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孤傲外写作教学的研究有了更深入地追踪和了解。
毋庸置疑,对国外写作思想的引进和研究,使我们队写作观念、对写作教学的理解等方面都有了耳目一新的新感觉,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角度和具有启发性的参照,非常有益于我们队写作教学获得一个更为清晰的认识和把握。在这样一个宽广的视野中,汲取我国传统的写作教学经验与理论,立足于本土,扎实进行教学实验和改革,相信小学写作教学一定会有一个更为美好的前景。
三、中年级习作教学研究
第二学段,小学生的习作活动从“写话”过度到了“习作”。对第二学段的作文教学,国内外的学者有不少的研究,笔者列举两位著名的学者,如下:
1、玛尔柯娃的中年级作文教学新体系
玛尔柯娃认为在现行的中年级课程中,“语法”教材和“语言”发展(作文)教材是一种平行的关系。作文训练穿插在“语法”教材的各个章节中,两者缺乏有机的联系。她认为训练穿插在“语法”教材的各个章节中,但两者缺乏有机的联系。她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把俄语课程改造成为一门新的课程——“语文表达理论”课。这门课程必须以培养语言的交际功能作为主线,把语文、作文以及文学的内容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开设这门这门课的主要目的,在于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各种语言结构,以便实现语言的各种功能。这门课程中的“语法”教材,是保证学生掌握手段的体系,以便构成解决各种语言任务的一半方式。
2、吴立岗的“素描作文”研究
吴立岗老师认为:作文时学生思想水平和文字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是字、词、句、篇的综合训练。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一个相当重要而又十分困难的课题。“九层之台起于垒土”,要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必须抓好小学中年级(三、四年级)的作文训练,因为中年级时由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向命题作文的过渡阶段。
对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内素描”教学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管擦、形象思维、抽象思维和自我监督等能力,尤其是适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思维的优势;另一方面,它有助于循序渐进地落实段和篇的写作“双基”,有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生活常识和日常词汇。此外,它具有直观性特点,有助于创设诱人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写作动机。由于它把激发情感、发展智力和落实“双基”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可以说,它比较集中地吸取了新旧各派作文教学的优点,而且避免了它们各自的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