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毕业论文题目 更新时间:03-15 来源:网络
在回族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其用途是信徒每天的礼拜地和重要节日的汇聚地。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人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了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南宋时期,蒙古军队西征,中亚的穆斯林大批迁入中国,回族就是以这些信仰伊斯兰的中亚移民波斯人、阿拉伯人为主,后吸收汉、蒙古、维吾尔族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的一个特殊的民族。
回族人信奉真主阿拉,禁食猪肉,因为在他们看来猪是杂食性的动物,回族不酗酒,不倡导赌博。在圣训里提到:酗酒和赌博都是可耻的。也正是因为如此,回族人的人际交流的主要场所就成了清真寺,人们在这里礼拜洗涮灵魂,议论世事。
回族的斋月是伊斯兰教历九月份。伊斯兰的教历是以月亮盈亏为准的,全年为12个月,平年354天,闰年355天,30年中共用一个闰年,没有闰月,与公历每年相差11天,所以在中国开斋节每3年会提前一个月,也就是在中国一年12个月,每个月都有三年的时间成为斋月。据《古兰经》记载,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40岁那年,真主阿拉开始把《古兰经》的启示给他。因此,回族视斋月为最尊贵、最吉庆、最快乐的月份。为了表示纪念,回族就在每年伊斯兰教九月封斋一个月。凡是在这个月里做一件善事,就可获得阿拉成倍的恩赐。因此,女性年满九岁,男性年满十二岁的穆斯林必须奉行一个月的斋戒,斋月的起止日期主要看新月出现的日期面定,见月牙儿就开始入斋,通常以本地清真寺两位有威望的阿訇所见为准,然后本坊的阿訇宣布入斋。在入斋的当晚四点左右,各清真寺的阿訇,要到宣礼塔上打梆子,有的不辞辛苦,挨门逐户地敲打。人们听到后,赶忙起来,洗脸、濑口,做饭封斋。并在东方发白以前吃好把斋饭,然后开始禁食封斋。
斋月里,回族人的生活安排得比平时要丰盛。一般都有牛羊肉、白米、白面、油茶、白糖、茶叶、水果等有营养的食品作为封斋或开斋的食物。封斋有狭义广义之说。狭义的斋戒要求封斋的人在东方发白前,吃饱喝足。如有人起晚了,就不吃不喝,清封一天。东方发晓后至太阳落山前,要禁止房事。断绝一切饮食,无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不能吃一点东西,也不许喝一口水。
广义的斋戒要求人们不吃不喝,更重要的是要做到清心寡欲、表里一致,对耳、目、身、心、嘴都要有所节制,要做到耳不听邪,目不视邪,口不道邪,脑不思邪,身不妄邪。如果禁饮食,挨饥饿,而心不正,行不端,也是不符合斋戒真谛的,也是不完美的。
封斋的目的就是让人们体验饥饿和干渴的痛苦,通过封斋,回族逐步养成坚忍、刚强、廉洁的美德。
当人们封了一天斋,快到开斋时,斋戒的男子大多数都要到清真寺礼拜。女性一般在家里准备开斋饭做礼拜。在回族人看来尊贵的斋月里,把斋和礼拜联系是甚为密切的,在云南大理还流传这样的说法:把斋不礼拜白把一斋;礼拜不把斋白礼一拜。在他们的意识里,斋月里做的任何一种关于信仰的事情,都会获得阿拉成倍的恩赐。斋月里回族的每家每户都会轮流着来做油香、馓子或到集市上买水果来无偿地送给每一个来礼拜的人,这种行为在他们看来是一种美德的表现,是在为后世造福。孩童们会到清真寺里观看礼拜仪式,年龄稍大一些的孩子会参与到礼拜中去,每当每天的这个时候孩子们是最快乐的,一天的饥饿就要过去了,他们还会得到可口的水果、油香等食物作为开斋的“开胃点心”。礼拜结束时寺里的阿訇就会到宣礼楼敲响梆子。听到梆声就意味着一天的禁食结束了。斋戒期满,就是回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开斋节。
伊斯兰教历的10月1日为开斋节,经过一个月封斋,望见了新月,意味着斋戒结束,回族群众欢欣鼓舞,都以无比喜悦的心情迎接开斋节的到来。在节日会礼前,回族群众都履行交纳天课的义务,回族群众一般都自愿履行这种义务。可出多也可以出少,都是量力而行的。而收来的课税则是用来捐给穷苦人民,还可以用来作为清真寺里的各种开支。
开斋节是一个月中最热闹的时候,这是一个盛大而又庄重的节日,开斋节前一天,回族人都会到街上进行大型的采购,准备第二天的最后一顿开斋饭,还会置办家人的新衣服。开斋节的时候从凌晨四点起床不吃不喝,洗脸漱口。到第二天早上,沐浴净身,穿上干净的衣服。回族男子,早上八点以后,从东南西北四面八方成群结对的汇聚到清真寺,由阿訇带领着赞主赞圣。做礼拜大概延续3个小时的时间。女性则在家里礼拜,打扫卫生,精心准备开斋饭,等家里的一切准备好,就开始前往清真寺听管教讲经。不喧哗,不吵闹。这种开斋节仪式,规模庞大,气氛庄严,形式隆重。哪怕刮风下雨回族人都情绪高涨,无所畏惧,会礼结束后,全家人就会聚在一起吃最后一顿开斋饭,吃过饭的男性回族会三三两两的去祖坟念诵《古兰经》,追掉亡人。然后便是恭贺节日,窜访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