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免费论文网 更新时间:08-25 来源:网络
随着电视传播事业不断扩大和日趋成熟的发展,媒体间的激烈竞争和受众欣赏水平的不断提高,面对不同需求的电视观众,要做出满足和吸引大多数观众的节目可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众口难调”,这也正是搞电视节目制作的艰难所在。于是乎,节目造假的事件开始逐渐浮现,文章通过分析BBC一些造假节目的形态,简单总结出了以下一些最容易出现造假的四个主要环节,分别是电视策划环节、嘉宾参与环节、电视技术手段环节和后期编辑制作环节。
1.电视策划环节
电视节目策划就是指策划者在策划之初,进行充分的调查与准备,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观众的需要,利用已经掌握的信息,对节目的定位选题、整体风格、特定内容、效果评估等一系列流程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规划,并判断和预测节目发展变化的趋势。学者形容策划是节目的灵魂,从这点上就肯定了策划的积极意义,一档优秀的电视节目离不开幕后团队事前精心的策划工作,然而近来越来越多的对于电视新闻的话题策划,电视娱乐节目的炒作策划等无中生有的现象越来越严重,策划并不只是一种主观臆想,它要遵循一定客观规律。
BBC《探索频道》野外探险节目《人类VS原野》中,电视摄制组为了营造节目紧张的气氛,让人穿上道具服假扮“灰熊”,镜头中瑟瑟抖动的遮挡篷,让人感觉是好像灰熊靠近了一样,但其实这个遮挡蓬是摄制人员自己用手晃动的,目的就是想让电视镜头充满了惊险的戏剧性,从而吸引受众
的视线,赢得收视率。根据《星期日邮报》记者获得的剧本原本也显示,是制片人亲自构思了这一场景,并取名为《布景10灰熊袭营》[1]。虽然《探索频道》发言人辩驳“灰熊道具”纯属“恶作剧”,然而他却无法合理的解释在节目中出现的那个深夜灰熊“黑影”,这一策划造假的行为也为节目组蒙上了一层“黑影”,引来外界一致批评。
BBC电视向来注重节目的创新,强调节目的策划固然是好事,但是节目想要可持续的生存、发展,就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电视是一种精神文化产品,只有遵循电视节目策划的原则才能适应电视发展的需要,整合起所有的力量参与竞争,才能实现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嘉宾参与环节
电视越来越深入到人类的生活,从电视的产生到有线电视再数字电视,电视在经历着它的巨大改革与变迁,电视媒介的不断发展,也逐渐到意识到受众的重要性,电视节目的平民化越来越受青睐。现场观众不再是花瓶似的看客,他们是真正的参与者,他们的参与让节目充满了开放性和新鲜性。现在场外互动已经成为节目的一大吸引点了,但是节目制作者却伪造嘉宾的身份,冒充获奖者。
BBC有一档名为《蓝色彼得》(Blue Peter)儿童节目,在电话有奖游戏的互动环节中获奖观众存在作伪现象。在录制节目的时候,临时拉来一名内部嘉宾的女儿,假装成是普通的观众打电话参加有奖游戏,后来被一名现场观众检举,为此,BBC被监管机构处以5万英镑的罚款。
电视的传播功能具有特殊的传播特性,不仅容易给人感官刺激,也更容易让观众相信所看、所听的,嘉宾身份的造假是节目中最容易也是最经常出现的造假形态,表面上是让观众参与其节目中来,但观众却不知道自己的声音根本就不会出现电视上,节目的嘉宾早就事先安排好了。
3.电视技术手段环节
广播电视制作技术的发展迅速,电视系统的全面数字化给节目制作、传输、播出带来了挑战,电视制作手段也越来越多样化。电视节目制作常用的手段有实况直播、电视影片制作、录像制作和电子制作[2]。实况直播又分为现场转播和演播室直播两类,演播室直播因为可以使用电话、计算机等反馈系统,让观众直接参与到节目制作、演播室过程来,所以对于竞赛热线类节目,像抢答竞猜、电话或短信参与中奖等方式,采取直播的方式更易积极调动观众的热情,但是一些节目却把把直播作为嚎头,明明是录播的节目却将其说成是直播,鼓励热线电话,欺骗观众参与互动,形成收视假象。
据英国《观察家》报道,BBC在一个名为《儿童微笑》的节目中,鼓励观众打进热线电话进行现场互动,但事实上该节目已被提前录制好了。另外BBC音乐广播6频道的Liz Kershaw Show节目也是将录播说成是直播,并且在节目中虚构比赛得奖者,调查曝光后该节目的制作人利昂娜·麦克坎布里奇被解职。BBC被英国通信办公室(OFCOM[ OFCOM:英国通信监管机构的简称,1993年05月21日建立,是英国通信产业的独立调整结构和市场管理当局,责任主要涉及广播、电视、电信和无线通信业务。])罚款四十万英镑,惩处该公司以假问答和游戏节目误导观众这是通讯局有史以来对处以BBC的最大笔罚款。
英国通信办公室(OFCOM)介入调查发现,某些电视竞答节目经常误导观众,尤其是电话参与这样可以带来诱人收入的方式,所以经常还会出现电话技术故障这样的问题。BBC儿童节目《蓝色彼得》被揭露在播出时因为收费电话技术故障,接不通打电话进来的观众,有低级职员慌张下找了一名前来参观的女童假冒观众致电,以送出礼金。节目中每个电话收费10便士(约1.4人名币),收取款项拨捐马拉维因艾滋病变成孤儿的儿童,当天共有1.4万儿童观众打电话上节目,即当天节目共收取1.96万人名币,当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获得450.52磅(约4740人名币),接线公司分得207.93磅(约2188人民币),电话服务商分得727.25磅(约7651人名币)[ 数据摘自《联合早报》,来源:观察家报/泰晤士报/英国广播公司,2007年03月09日]。为此,BBC被监管机构处以5万英镑的罚款,这是BBC首次被媒体监管机构(OFCOM)罚款。作为一档慈善类的又是儿童类的电视节目,这种造假节目带来的不良影响力不言而喻,不管是对于儿童成长的教育方向还是对于公益慈善节目的质疑,不得不让社会大众产生愤怒和痛心。
4.后期编辑制作环节
电视节目后制作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看后期制作工作流程(图1)可知,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出差错,尤其是在实际编辑、音频录音、字幕制作方面,所以对后期制作人员的素质要求很高,加上现在电视制作技术手段正从模拟技术向数字技术过渡,其制作技术已经发生很大的变化,电视编导人员过去虽然想到但难以做到的一些创意,现在可以在数字化节目制作过程中得以实现。最终数字化技术也不只是运用于电视制作的某一领域或某一环节中,而是广泛应用于新闻、教育、文艺、广告等各种节目制作领域,并且从制作的前期准备工作开始就广泛参与,直至完成节目制作的全过程,
图1:后期制作工作流程
2007年“王冠门” 中,BBC1台台长芬彻姆在宣传片播出前介绍,纪录片将向观众展现女王因应否戴王冠争论后愤然离去的场景。而几小时后,他发现故事并非真实,却仍允许宣传片播放,直到第二天上午才纠正这一错误。在彼得·芬彻姆引咎辞职当天早些时候公布的一份独立调查,谴责纪录片制作“判断失误、操作失当且系统效率低下”[3]。这当中出现的错误,不仅是实际编辑中剪辑的错误,也在于审核人没有严格把好关,在发现错误时却没有及时纠正任其播放,对责任人的素质也值得电视媒体人反思。
另外对于纪录片,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直沿用既有的新闻理论中的“真实”概念。因此,它的组合、编辑也要遵循电视新闻剪辑规律,将具有因果关系的电视画面组接在一起,使观众了解事物之间的各种逻辑联系,对新闻事实获得完整认识[4]。从这点看,“王冠门” 中的那组剪辑镜头,显然违反了真实性。还有BBC在拍摄俄罗斯一名妇女生产5胞胎婴儿的纪录片时,在配音中使用伪造的婴儿啼哭录音。在《英国自然写真》的纪录片,让工作人员手持橡胶软管浇洒而成,狐狸在山野间享受的雨点竟是“人工雨”。英国负责监督媒体的组织“媒介批评”负责人约翰·拜尔说:“这一事件显示,BBC对观众不够诚实,假如BBC想在观众中重拾信任,就应该在节目字幕中注明,某些镜头属于摆拍,这样观众就会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