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下载网 更新时间:08-09 来源:网络
人物形象塑造和叙事的生动传神
《战国策》以人物游说活动为记事中心,刻画了各类人物。它善于描摹人物的心理,传达他们的神态,以此展现出人物性格的各个侧面;它常在一章里着重写一个人,另外还写出和他有关的其他一些人物作为陪衬;它对于行动和事件的描写比较细致;它的辞彩也比较绚丽。下面举《触龙说赵太后》和《荆轲刺秦王》(燕策三)为例来说。
对于左师公和赵太后的性情、为人,作为后世的读者,我们原本是毫无所知的。读了《触龙说赵太后》这篇文章后,我们仿佛一下熟识了他们,甚至连他们的音容笑貌,也并不感到陌生。这是什么道理呢?这是因为:作者记叙触龙、赵太后的对话,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摹他们的心理,传达他们的神态,逐层深入地展现出他们性格的各个侧面,使得笔下的人物跳出了说辞的局限,而活生生地站了起来。我们先看作者对赵太后的刻画:“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活脱脱是老妇发怒的神情。“左师触龙言愿见,太后盛气胥之。”年纪那么大了,竟还像小孩子一样赌气,连待客的起码礼数也不讲了。读者阅之,不禁莞尔而笑。“日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硬绷绷三个字,把老太后心烦意乱、面容冷淡、不欲多说的神情,表现得惟妙惟肖!“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笑曰:妇人甚矣!”至此,我们终于听到太后叙话时的呵呵笑声了,其兴致勃勃、忧虑顿消的轻快之情溢于辞表。这正是赵太后——一位爱子情深、精明爽朗、喜怒外露而心地善良的老妇人的写照。至于左师公,刚刚出场的时候,我们只知道他有一副“入而徐趋”的龙钟老态,而且不管人家心底有事没事,自顾絮絮叨叨,简直有点不太识趣!随着他的巧妙谏说,竟使“盛气而胥之”的太后为之而解颐,我们不禁要刮目相看了:这老家伙还鬼灵得很呢,善于察言观色,说话常设圈套,聪慧之中略显“狡诈”。最后听了他对历史教训的侃侃剖析,我们才发现,站在面前的触龙,原来是一位谋虑深远、视野开阔的老政治家!于有趣之中,不禁升起对他的深深敬意。在看似平淡无奇的对话中,把人物情态传达得知此逼真,作者的手段确实是高明的。
在《战国策》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触龙说赵太后》还只是初露光芒而已,写得最有声有色的要数《荆轲刺秦王》一章。
在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中,主要写了荆轲,还写了田光、樊于期、燕太子丹和高渐离等一些有关的人物。燕丹的性格比较忧郁,对人也比较诚恳,要求对秦报仇的心也很迫切;田光和樊于期能够为了燕丹的复仇大业毫不犹豫地自刎,相当悲切,他们的举动多么深刻地表现了他们的那种切齿的复仇心情。书里写荆轲,则着重表现了他的深沉的性格,写得很有层次。开始燕丹要求荆轲去刺秦王,荆轲辞不受命,燕丹上前“顿首,固请无让”,他才答应下来。后来过了很久,他还“未有行意”,燕丹去催他,他是正在筹思一件见秦王的礼物,就想出了借樊于期头一事。最后他因为等待一个朋友一同入秦,过了好久还未出发,燕丹用言辞去激他,他就怒而“辞决”。这些都是表现他的深思熟虑,同时又很刚烈。紧接着易水送别一段,“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写出了他的激昂慷慨。临了他“就车而去,终已不顾”,几个字把他那种飘然而往的神采描绘出来了。
这一章最精彩的叙事部分还在后面的写荆轲行刺不成这一节:
轲既取图奉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固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写顷刻间的事,他把那些人物的动作和神情,描写到了惊人精细的地步。秦王猝起不意,遇到了刺客,在惊慌失措中,急得腰间的长剑也拔不出来,被荆轲追赶得环柱而走。这是千钧一发之际,使人目不暇接,作者却从容地描绘了当进殿上群臣和侍医夏无且的各种反应和动作,还描写了殿下手持武器的人不能上来;就在这一瞬间,秦王被左右提醒,才拔剑去击荆轲,结束了这场搏斗。人们在读到书描写紧张的搏斗时,也许会奇怪,荆轲那样一个勇士,手持匕首,为什么刺杀不了一个秦王?荆轲临死前“箕踞而骂”的几句话——“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回答了这个疑问。作者在百忙中补叙一笔,使荆轲这个刺客的形象更加完整,更加显出他的个性。读完这一段,像目睹了一场惊险的战斗,一个一个的人物影象闪现在脑际,经久难忘。这真是不寻常的传神之笔!
司马迁《史记》里的《刺客列传》里,写荆轲刺秦王,从燕丹自秦亡归至秦虏燕王喜止,几乎全采自《战国策》;至于叙事精彩之处,更是一字不差地移录。所以我们可以说,《战国策》在叙事和描绘人物形象的艺术技巧上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善用寓言故事来增强游说的说服力
《战国策》包含许多寓言和故事,这是它的文学特色的又一个体现。战国时代的人,有一种喜听寓言故事的风气。一些人听言谈,爱听新奇的寓言故事,听得高兴起来,就能得到感动,使言谈者能收到预期的效果。于是,一些人就在言谈中用比喻时多用寓言故事,在政治场合中尤其如此。所以《战国策》里的寓言,大多是一些游说之士在政治和外交的场合中说出来的。它表现了那些游说之士的随机应变的才能,因此这些寓言许多都富有机智和风趣,显得格外生动活泼,如苏代讲“土偶桃梗”的寓言来劝孟尝君的事(《齐策三》)。
孟尝君是齐国的卿相,他却要到秦国去,成千的人都阻止不了他。他是那样固执,对所有的忠告都表现出十分厌烦的情绪,当苏代要来劝他时,他说“人事”都知道了,只有“鬼事”才没有听过。要用唇舌来打动这样固执己见的人,wwW.EEElw.com是很不容易的。苏代却满有把握,他顺着孟尝君的词锋,说他正是要来和他讲“鬼事”,他对孟尝君讲了一个“土偶桃梗”的寓言,就把孟尝君说得回心转意了。这个寓言用在这里,是充满了机智和说服力的。 土偶被大水冲坏了,它仍回到了原来的土地上;桃梗被水冲走了,就不知漂到什么地方去了。孟尝君在齐国,不论遭遇怎样,还是一个齐国人;到了秦国,离开了根本,一切就难设想了。道理就是那样简单明了,故事是那样奇趣横生,自然能使人听了心动的。如果一味讲抽象道理,是不可能收到这种效果的。
再如“江上处女”的故事:
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秦策二》)
“家贫无烛”的处女,和邻女在一起做活计,受到她们的排斥。她说出了她的“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怪邻女的“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说得很委婉,文字也很优美。为秦国所逐的甘茂,用这个故事感动了苏代,苏代为他出力,使他在齐国又做了上卿。甘茂讲了一个“江上处女”的故事,就使得苏代用尽心机想方设法为他出力,这足可见寓言故事的威力。
从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战国时的人喜听新奇的比喻,当时一些哲学家、政治家、社会活动家都极力搜集或者编造一些寓言故事用在言谈里来吸引人。这不仅使他们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优美的寓言故事,而且对散文的发展也带来了影响。
综上所述,《战国策》正是以其辩丽恣肆的文章风格,把握人物心理层层深入的论述方式,生动传神地描绘客观事物的艺术技巧以及善用寓言故事的特色,在文学史上取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留下的许多优美的篇章,其中不乏辩丽恣肆的游语说辞,对后来辞赋的产生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而描写客观事物的艺术技巧,对司马迁的《史记》也产生了重大影响;至于其大量生动的寓言,对散文的发展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所以我们完全可以称《战国策》是先秦散文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