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文献代码 更新时间:06-11 来源:网络
一、文献综述与调研报告:(阐述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参考文献)
(一)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家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巴金进行文学创作的源泉。在巴金创作的家族系列小说中,通过对封建大家庭这一完整体系如何运行的描写,小说中各个辈分、身份、阶层人物的刻画以及人物命运的发展趋势和最终走向的书写,都可以看出巴金对封建大家庭的不满、厌弃和批判。往往解读巴金的作品都会自然地联系到反对封建礼教束缚,批判家族本位主义,提倡个人的解放与自由,“恨”这吃人的封建家族制度。但若仔细剖析这些负面的情感,就会发现巴金的内心实则包含着对“家”的不舍与眷恋,“恨”是最深层次的“爱”,是“爱”的另一种激烈的表达方式,由爱生恨,爱恨交织。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单个人物、某一事件、片面情感的分析,而应该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度剖析作者对“家”这一载体的矛盾而又丰富的内心,同时也要联系作者的成长经历、生活阅历以及创作背景,以便更深入地解读。以往关于巴金对“家”的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反叛与逃离,表现为激进知识分子对封建家族制度与封建礼教的批判以及争取个人的解放与自由的这种现代性的价值追求,代表性成果有戴翊的《<家>:用艺术创作作为斗争武器的典范》(《宁波大学学报》2009,3)。无论是作家研究还是作品研究,更多的是单方面地阐述巴金对“家”的思想的批判,都没有从巴金对“家”的情感的眷恋这一方面着手,而未能将此作为一个特殊视角来体悟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内心世界。相关成果中提及巴金对“家”的复杂情感的,只有寥寥几篇。刘海洲的《“家”的解构与重建——巴金家庭题材小说的现代性追求》(《成都大学学报》2009,5)着重阐述的是封建家庭的两面性:一方面,它腐朽、没落、泯灭人性;另一方面,它又包含着血缘亲情,难以割舍,没有进一步深入谈及到巴金对“家”的思想态度。范伟的《出走与回“家”——巴金人格的精神困境》(《东方论坛》2001,3)对“家”的分析脱离了作者的角度,跳出了作者情感的圈子,从制度层面得出“家”是专制制度的基础,但并未从根源上找出巴金对“家”的反叛和眷恋的原因。魏娇的《叛逆与承担——无政府主义影响下巴金文学创作中的人格心理障碍分析》联系了巴金现实中真正生活的“家”,指出巴金矛盾的思想的成因以及创作的时代背景,但未明确指出作者对“家”的复杂情感,以及这种复杂情感的具体表现。宋剑华和杨红军的《从反叛到皈依:论新文学“家”之叙事的复杂心态》(《文艺研究》2015)是从理性的角度出发来谈巴金对“家”的情感,但没有从情感的角度出发,挖掘巴金对“家”的眷恋。以上这四篇论文超越了个别作家作品的研究,具有了一定历史意识,但是作品和时代本身的局限,还未进行深入探索。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本课题对研究巴金情感的复杂性和矛盾性具有开拓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关于巴金对“家”的思想的研究,一直以来的着重点都是其对“家”批判,作品《家》中的人物要么饱受封建家族制度的摧残,无力反抗,逆来顺受;要么试图挣脱“家”对自己的束缚,争取自由,寻求解脱。但是当他们真正离开这个让他们厌弃的“家”,命运又会如何,真的会像逃离前想象的那般美好吗?离开“家”,没有了大家庭的庇护,人物的命运甚至走向了死亡。而导致这种结局的书写,其实是巴金心底对“家”的拥护和眷恋,对亲情的不舍和怀念。一直以来对巴金思想的研究,很少触及其对“家”的情感的另一面的研究,多是从反叛的角度入手。面对情感与理智的激烈冲突,巴金刻意保持着理智的清醒,压制着情感欲求,但这并不总是奏效, 在创作中,情感依然不时冲破理智的栅栏,无意识流露出对家园文化的精神依恋。本课题从两个对立面,探寻巴金对“家”的矛盾心理,尝试从全面的角度,解读巴金,对丰富巴金思想的研究,提供一些有意义的借鉴。
(三)参考文献:
[1]巴金.巴金选集[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
[2]巴金.巴金论创作[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3.
[3]陈思和.人格的发展——巴金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4]陈思和,李辉.巴金研究论稿[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5] 李存光.巴金研究回眸[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6] 丹晨.巴金评说七十年[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6.
[7]蒋述卓.文化诗学:理论与实践 [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
[8]王先霈.文学文本细读讲演录王先霈[M].南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9] 李卫华.价值评判与文本细读[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10]王宁. 文学与精神分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2002
[11]李军. “家”的寓言[M].北京:作家出版社,1983
[12]曹书文. 家族文化与中国现代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3]杨经建. 家族文化与20世纪中国家族文学的母题形态[M].长沙:岳麓书社,2005
[14]许靖,孙东平.试论巴金小说中的家族情结[J].群文天地,2011,(5):122-123.
[15]戴翊.《家》:用艺术创作作为斗争武器的典范[J].宁波大学学报,2009,22(2):12-14.
[16]陈秋霞.从《家》中女性写照窥探巴金骨髓里融渗的传统文化[J].文学教育(上),2015(12):56-58
[17]刘海洲.“家”的解构与重建--巴金家庭题材小说的现代性追求[J].成都大学学报,2009,(5):67-70.
[18]范伟.出走与回“家”——巴金人格的精神困境[J].东方论坛,2001,(3):36-41.
[19]魏娇.叛逆与承担——无政府主义影响下巴金文学创作中的人格心理障碍分析[D].四川:四川外语学院,2011:1-39.
[20]宋剑华,杨红军.从反叛到皈依:论新文学“家”之叙事的复杂心态[J].文艺研究,2015,(5):76-84.WWw.eeeLw.COM
二、本课题的基本内容,预计解决的难题
(一)本课题的基本内容:
第一、论述巴金对“家”的眷恋情感的背景 巴金在理性的思考下,对“家”的情感是反叛和逃离,而在潜意识里,却流露出对家的不舍和眷恋,眷恋的流露是在反叛的主题下才产生的。
第二、巴金对“家”的眷恋的表现 巴金虽然批判封建家族制度,但其内心最终还是无法割舍亲情,在封建家庭中享受着家人带来的温暖。
第三、巴金对“家”眷恋的原因 在创作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作家不可避免地会受到自身情感体验的影响,融入自己的主观情感,而巴金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是形成其矛盾思想的关键因素,由此展现出其作品互相背离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张力。
第四、将巴金对“家”反叛与眷恋的情感上升到文艺理论的研究 巴金叛逆中国传统的封建家族制度,但骨子里又无法彻底摆脱对“家”的眷恋,可见作家在创作作品时,理性认识与情感是不同步的。
(二)预计解决的难题:
第一,巴金对“家”的反叛的思想是肯定的,并且可以全面大量地进行论述,但其内心对“家”的眷恋,可以佐证的材料就非常之少,需要通过有限的材料,进而发掘巴金对“家”的情感的复杂性。
第二、从巴金对“家”的反叛与眷恋两个方面进行书写,体悟作者矛盾的情感世界,多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深度剖析作者对“家”这一载体的矛盾而又丰富的内心,同时联系作者的成长经历、生活阅历以及创作背景,更深入地进行解读。
三、课题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文本细读、精神分析、文化诗学等分析方法。
(二)技术路线:
1.理解选题意义,明确论文写作目标要求。
2.利用网络、图书馆等搜集大量相关资料,了解该论题研究现状,并进行分析整合。
3.确定课题研究的提纲。
4.完成研究综述。
5.在指导老师的帮助下,确定论文的整体纲要,在对材料梳理调整之后,最终完成论文。
四、研究工作条件和基础
1.课题接受者通过近四年的专业的学习教育,具备了基本的文学素养和理论素养。
2.可以通过手工检索、学校图书馆、电子检索数字图书馆和全文期刊数据库搜集大量的研究资料。
3.经过导师的指导,具备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技能,掌握了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