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毕业文献 更新时间:11-12 来源:网络
调查问卷设计
本文所用的调查问卷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对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的采集,包括其性别、专业、年级,以及所在专业男女比例情况等。第二部分是选择题,分别对恋爱、婚姻、择偶和性观念提出问题,且这些问题中有较多的情境选择,以考察被调查者的行为倾向。第三部分是描述匹配题,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表达一个观点,再由被调查者来选择这个观点与自己的相匹配程度。
在风笑天的《社会调查中的问卷设计》一书中就指出问卷调查可能面临的九种障碍②,其中四种主观障碍分别是对题量等方面的畏难情绪;对是否如实填写的顾虑;对调查重要性等方面的漫不经心;对问卷本身的毫无兴趣。而客观障碍则包括阅读能力的限制;理解能力的限制;表达能力的限制;记忆能力的限制;计算能力的限制。
而为了应对这几种障碍的出现,笔者也采取了多种预防措施。首先在封面语的设计上,一方面通过优美的文字表达来吸引被调查者的兴趣,另一方面则向她们明确讲明此次调查的目的、意义,以及对个人信息的保密性。其次在问题的编排上,依靠先前的调查假设对问题排序,从而使其更具条理性和关联性。同时,在问题的设计上,一方面,力求写成简单易懂的口头表述;另一方面,确保其立场的中立及指意的明确。此外,在答案的设计上,则尽量保证答案的可测量性,即多以数值表示。并且,对于个别难以将全部情况罗列界定的题目,则在答案选项中加入其他选项,令被调查者可在备注中详细说明。
同时,考虑到某些问题的敏感性,在题设的表述中都有尽可能委婉。比如,在对同性间亲密行为的限度调查中,选项的描述就比较含蓄。像同性间发生性关系等超出一般范畴的亲密行为的描述都仅仅只是被归纳为“更深入的亲密关系”。尽管这个选项本身含义可能不明确,但其他所有选项都有明确的程度指向。因此只要选择了此选项,即便没有同性间性行为,其亲密行为也已经超过了绝大多数的正常尺度。
此外,为了进一步追求所得结果的真实性,个别问题被以不同的表述多次提问并包括一定的反向提问,从而验证被调查者答题前后的态度一致性。
二、问卷发放与样本选取
(一)问卷发放与收集
本次调查借助信息技术,将问卷以电子稿的形式上传到网站上,并通过该网站生成了一个针对此问卷的二维码。被调查者只需要用手机扫一下该二维码就可以在手机上填写问卷,且最后所有的数据都会汇总到该网站中。比起传统的问卷,这份问卷只需一张简单的二维码即可,从而大大简化了问卷发放的工作。此次调查正是以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所进行。
但是,由于前期问卷设计和调查方案的准备不足,以及笔者能力的有限,本次调查在方法上未能采用概率抽样的方法。与之相应地则是采取了以非概率抽样中的定额抽样和偶遇抽样为主的抽样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减少因其他人为因素所导致的非抽样误差。
问卷的发放主要采用四种形式:
一是以个别发送和网络填答的方式,借助微信等软件将二维码的链接发到朋友圈以及符合条件的部分同学手中。由于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可以设置只对部分人可见,且问卷网站中也可以设置禁止重复填写和转发。因此,虽然此途径无法确保看到的人都会填写,但能保证填写的人都符合要求。
而在这部分样本的分布上,通过上述设定成功使其在专业的分布上变得较为合理(相关数据详见下一节)。不过由于自身关系网在年级上的同质性较高,使得回收到的问卷多以高年级学生为主,因此到后期就不再采用此方法。最后,通过此途径共回收问卷 39 份。
二是将二维码打印成宣传单,张贴在每栋寝室楼底下的通告栏中。不过效果也不理想,这可能是因为学生平日对通告栏的关注较少的缘故。最后,通过此途径回收到的问卷数只有
2 份。且之后考虑到此途径所收集的问卷并不能确保其满足样本要求,所以后将此途径收集到的问卷记为无效问卷。
三是将问卷打印成纸质问卷并用偶遇抽样的方法在图书馆内发放。时间上选择了周三下午的公休和周末晚上等时段,以确保图书馆内学生在专业和年级方面的分布较为随机。通过此途径所投放的问卷也相对较少,仅 30 份。
四是采用了定额抽样的方法。
在前期准备方面,首先准备了大量的书签并将问卷二维码打印出来贴在上面,然后有针对性地找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发放。而年级及专业信息,则因为教学楼每间教室的外面都会贴有该教室上课的班级和上课时间的课表,所以相应的信息比较容易获取。
之所以采用书签问卷的形式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是因为它较廉价。一份纸质问卷的成本在 4 毛钱,而一份书签算上二维码只要 6 分钱左右。那么同样是 150 份纸质问卷的成本就可以准备约1000 份问卷,其中只要有15%以上的回收率就可以实现比纸质问卷更高的效率。其次是因为在笔者的观察中,身边的问卷发放都是单边式的行为。被递予纸质问卷的人一般很少有机会拒绝,即便他有权这么做。且对于做问卷的人来说,在他填完一系列的问题后这份问卷就与他无关了。而笔者认为问卷的发放也可以是一件具有一定社群影响和较强互动性的活动!且笔者的问卷与婚恋观有关,而这方面的思考对于正值青春的大学生而言异常重要,关乎每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笔者制作了大量二维码式的问卷,并在每一张上面都写下了一句祝福。这样,填完问卷的人还可以获得一张书签和一份祝福,对问卷中问题的思考也会在完成问卷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延续。且就像心理学中的多看效应,即便这些人没有立刻填写问卷,只要她们没有把问卷书签扔掉,那么依旧有理由相信她们在之后会有回来补填的可能性(事实上也确实有一定数量的事后问卷出现)。
基于这样的初衷,笔者前后总共准备并投放了 400 份问卷,分两次完成。
第一次总共投放了 270 份,因为笔者注意到很多时候那些下午有课的同学都会在午休时就早早地来到教室,因此选择了在中午时段发放问卷。同时,为了在这“黄金半小时”中尽可能完成较大的投放量,笔者采取了委托的形式,即委托那个班中的某位同学来帮忙发放。总共选择了 9 个班级,其中大一有人教 162、法学 161、营销 161,大二有中文 151、英语
152、计算机 151,大三有经济 141、计算机 142、小教 141。并且师范专业对非师范专业的比例是 1:2。每个班都投放了 30 份,委托同学在课间休息时转发。
然而通过这种形式并没能回收到预期数量的问卷,事后统计只有约 1/6 的问卷得到了回收。这或许是因为将整个班的量都委托给一个同学的缘故,而这对于那位同学来说会比较困难。这种情况虽然事先也有考虑到,本来以为通过对象的选择以及和对方的较多交流及鼓励,可以在形成一定程度的半熟人关系后就避免这一问题。但事后证明这还有待完善。
第二次共投放问卷 130 份,同样是选择午休时间,并且依旧采用上述模式来兼顾年级、专业的均衡。但这次并没有选择委托一位同学发放整个班的问卷,而是给一个教室中先到的 2-3 位同学每人 5 张左右的问卷(每班最多不超过 15 份),并请她们在课间给自己身边的同学。这样每个人只需要在自己的核心社交圈内传递问卷即可,相对容易且更有趣。通过此途径回收的问卷数较多,超七成的问卷得到了回应。但这种方法的效率也较慢,以至于未能在中午一次性将所有问卷派发,而是有一小部分问卷被留到了晚上。
基于上述四种方法,最后实际回收问卷 210 份,其中有效问卷 208 份。
(二)调查样本的分布
根据杭州师范大学在其校网上公布的2013 至2016 年历年招生专业计划表中的数据反推,且考虑到实际招生数可能会略多于计划招生数的因素,目前估计仓前校区内有大一学生约2300 余人、大二约 2700 余人、大三约 2400 余人、大四约 2300 余人,合计有本科生一万人
左右(不包括留学生)。而同样根据近 3 年所公布的研究生录取名单中的数据反推,目前仓前校区估计有研究生一千余人。其本科各年级人数相对接近,而研究生与本科生总数比约为
1:10。
同样根据招生计划表及学校网站的数据,其本科招收全日制学生的专业共 72 个(包括专升本),其中师范类与非师范类的专业数及学生数的比例均约为 1:2.5 左右。而师范类与非师范类学生在仓前校区内的比例约为 1:1.75 左右。
而从回收的问卷来看,在样本的年级分布中,大一占 21.63%、大二占 16.83%、大三占
31.25%、大四占 21.63%、而研究生则占 8.65%(详见图 1)。本科年级间的数量差异并不极端且相对接近,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也接近于实际校园比例。
此外,在问卷样本的专业分布上,师范类占 38.64%、非师范类占 61.54%,比例为 1:
1.6。且假设以 2016 年的招生计划数据为准(即目前的大一学生),能得出现有大一学生 4204人,其中在仓前校区的有 2319 人。而这之中,师范生 841 人、非师范生 1478 人,两者占比分别为 36.27%和 63.73%。
由此可见,调查样本在专业和年级的分布上均与校园中的实际情况较为接近,故样本的质量和代表性相对可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