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毕业文献 更新时间:11-12 来源:网络
失地农民,从字面上理解,指失去土地的农民。“农民”作为一个职业概念,指从事农业生产和取得经营收入的那部分劳动者;作为一个身份概念,指户口属于农村并且拥有土地的那部分人,而失地农民正是身份上的农民概念和职业上的农民概念出现巨大偏差的结果1;有研究者认为,失地农民的内涵即是失去土地,没有保障,没有依靠,徘徊在城市边缘,成为“无田、无岗、无低保”的“三无农民”2。还有研究者从农民和市民的关系上理解,认为失地农民脱离了农业生产,失去了农民的意义,又无法享受市民的相关保障,失地农民是夹杂在农民和市民之间的一种身份3。综合以上对失地农民的理解,我认为,在我国,失地农民是一批特殊的农民群体,它是指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因为征地政策或其他原因在形式上和身份上由农民转变成市民,即由住在农村转变成住在城市社区、由农村户口转变成城市户口,被迫或主动离开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并进入城市中生活的农民。
失地农民进入城市生活期间出现心理适应问题,既与农业文明与城市文明冲突这一根本原因紧密联系,也与城市市民的排外与歧视、失地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以及农村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持久潜在影响息息相关。具体原因如下:
(一)根本原因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城市和农村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由于农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之间的不一致,势必会在各个方面产生冲突,这其中,尤其文化冲突最严重,正如美国政治学家亨廷顿所说:“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重要和危险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和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2乡村文化具有自身的相对封闭性及其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得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传统文化的一些特性。而城市文化在其出现的开始就带来了文明与创新,其开放的特性更使其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具有时代性与创新性。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相比,显得更加传统、守旧。这就造成了乡村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冲突与矛盾。
(二)具体原因
1.城市市民的排外与歧视
市民的观念主要是由于长期的历史文化观念以及建国后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市民逐渐形成了身份的优越感和特权思想,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失地农民群体,对其存在心理排斥和认识的偏见,并在行为和态度上表现为各种偏见与歧视。具体表现为:第一,城市市民对失地农民身份的歧视和排外观念,认为自己才是城市的主人,而失地农民是后来者,是
“二等公民”。他们认为失地农民普遍素质低下,把个别的失地农民不良行为普遍化,在日常的交往中,没有平等的对待,甚至有人身的伤害和人格的侮辱。第二,部分市民会把城市住房紧张、交通拥挤、治安恶化、环境恶化等问题归罪于失地农民。认为是一批又一批失地农民到城市生活导致了这类问题的产生及恶化。第三,近年来,很多城市正式工人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增效而下岗和失业,在承受失业痛苦的同事,城市居民把这种痛苦也归罪于失地农民,认为是他们抢了自己的饭碗。但是,在与市民的比较中,失地农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一直体验着家园失去的感觉。与生活上的憋屈与不便相比,失地农民更难忍受的是交往与合作,不能像城里人一样感受到平等与尊严,甚至在公共场合市民故意对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失地农民表示出不信任、不理解和不尊重的态度,直接伤害了失地农民的自尊心。
2.失地农民自身的文化素质
根据 2008 年《中国网》的报道,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与城镇人口相比,相差 3.2年。这反映出失地农民自身文化素质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有部分失地农民法律意识相对落后。在学校读书时就由于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遭到老师的批评。但他们自尊心强,想以自己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但社会的道德体系不够认可,法律意识也淡薄。长此以往,造成失地农民能力差,一时冲动,可能会制造出一系列生活上的麻烦产生。经济收入低,生活困难,生活质量低下,很容易会被利益驱动,致使一些人进行违法犯罪活动。把追求物质利益作为
第一目标,导致其社会能力畸形发展,理性思考逐渐丧失。另外失地农民工人与城市工人相比,往往缺乏竞争力并被指出水平有限。他们被歧视,并不完全因为他们原先是农村人,而是因为他们的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失地农民文化素质低主要是通过受教育程度来体现的。在农村所受的高等教育的人并不多。文化技能水平低使得他们从事的工作收入低、工作繁重,缺少相应的工作机会与挣得财富的能力。在知识爆炸的时代,这样一个群体很自然普遍地处于劣势。他们就成为城市边缘化的庞大的弱势群体之一。自觉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升自己的职业技能是发展自己、充实自己的唯一出路。
3.农村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的持久潜在影响
客观的说,失地农民中存在比较普遍的不良生活习惯,不够注意食品饮水安全、垃圾废品随意乱扔乱倒,由于文化娱乐生活贫乏而滋生的赌博行为,甚至还有违法犯罪行为等。农村的自然条件使农民养成了物品随处堆放,生活垃圾随手丢弃的习惯,农村的不良文化传统滋生了农民的赌博行为。这些不好的习惯与行为肯定会遭到城市居民的抵触与防范,这更增加了城市居民对失地农民的敌对情绪。城市社区不同于农村,失地农民要改变自己目前的生活,就要从自身做起,洁身自爱,慢慢养成把垃圾打包分类、统一清理的习惯,积极参加一些有益的社会活动,将自己的生活安排好。失地农民犯罪的主要因素在于社会对他们有意或无意的冷落与歧视,使他们在失去生活和梦想的失望之余,便会对那些曾经对他们不好的人产生报复心理。个体犯罪只是失地农民群体的一个代表性的缩影。犯罪可以避免,但发生在失地农民身上的悲剧却难以避免。而这样一种遭遇,自始至终归咎于社会和其他群体有意或无意的对失地农民的排斥,从而会形成失地农民与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之间的冲突,一旦形成了冲突,矛盾随时随地都可能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