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文献格式 更新时间:04-03 来源:网络
千字文由一千多个汉字组成的韵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编撰的,是在中国古代影响很大的儿童启蒙读物。自古以来,文学作品和诗歌往往作为书法作品的载体而出现。而千字文是梁武帝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集一千字而成,所以是先有书法,后成文章。它的这种特性表明了其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其朗朗上口的内容和王羲之书法的艺术魅力,历来书家往往通过千字文来继承和学习王羲之经典,各自创作出代表自己鲜明个性风格的千字文作品。本文重点研究智永《真草千字文》中的艺术风格特色以及智永对王羲之书法的笔法与结字的继承创新,从中我们可以学习到书法作品在继承中对师古不泥的诠释。
根据文献考证,智永写了《千字文》八百本。现存《智永真草千字文》共两本,刻石和墨迹各一本。“关中本”,又称“陕西本”,现藏故宫博物馆,原石藏西安碑林。此本字形较扁,隶意未尽,显古雅。传世墨迹本,为日本谷铁臣所藏,后为小川为次郎,故宫博物馆藏有拓本。
智永《真草千字文》字形结构十分谨严,用笔精到一丝不苟。他的行笔精练熟道,飘逸中含古意,温润中含秀劲。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草书的每个字都是分开独立的,用笔精练,笔画肥劲,活泼生动;楷书方圆并用,结构紧凑,有晋人书风法度。“师远祖逸少,.......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 张怀瓘《书断》卷中]他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用笔。
智永继承家学,用王羲之笔法把《千字文》用真、草二体写出来。从此,历朝历代的书家们纷纷受到其影响,在传承过程中并不是一味的师法古人而拘泥于古法,他们大胆的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使书法作品异彩纷呈。
我们从智永《真草千字文》也可看出,智永楷书的笔画流畅,有王羲之的清新爽朗的用笔风格。其笔画中的一波三折,自然而然的将笔画的线条美凸显出来了,使整个字形颇有婉约媚丽的风韵。我们都知道,王羲之书法中“媚”的气质是不容忽视的,是其一大特色,和智永不谋而和。由此可见,智永《真草千字文》曲折宛转的用笔和字形妍美的姿态,与王羲之的审美追求十分接近。一般智永的起笔都是直接入笔,在收笔处轻轻回转笔锋,完全没有唐代楷书笔画中明显的顿挫和装饰笔画。字形结体精致有趣,耐人寻味。我们可以从《真草千字文》看出,智永的用笔方法大部分学习使用了王羲之的《兰亭序》中的用笔。他把中锋和侧锋一起用,将中锋侧锋的转换使用融为一体,最后用中锋收笔,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用笔过程。“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过纸背者,唐以后此法渐渐尽矣。”[ 董其昌《陈僧智永仿钟元常宣示表》]智永用笔变化丰富,极尽美感。
智永的书法艺书之所以得到世人普遍赞誉和好评,不仅仅是他完整精到的继承二王笔法,而是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我们把王羲之《兰亭序》与他的《真草千字文》来互相比较,可以看出,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笔法具有《兰亭序》的意趣和体势,尤其是在用锋地方,有十分丰富的变化。但仔细观察是可以发现他的楷书与王氏的书法还是有不同之处的,清代何绍基所说:"二王楷书,具带八分体势",而智永楷书则"此视之觉渐远于古"。智永把魏晋时期楷书中还遗留的古拙特点,就是我们所说的隶意,已逐渐剔除了。
智永《真草千字文》对后世的影响
历代以来,很多书家都临习过《智永真草千字文》。如《虞世南临智永真草千字文》、《米芾临智永真草千字文》、《赵孟頫临智永真草千字文》等等,这足以说明其影响的书家之多,时间范围之广。
在古代,学习书法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途径就是临摹,那么范本的优劣就基本决定了学书道路的方向。一个好的范本是极其重要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就是带领学书者更近更直观学习王氏书法一派的重要桥梁,让更多人领略到了王氏书法气韵生动的艺术魅力。:“初梁武帝得羲之千字,令周兴嗣次之,自尔。书家每以是为程课,如《智永草千文》多至于八百本,其说谓学者以则自应手和心得,可与入道,若至八百本之多,则定足以垂世。”由此可见,有些书家都把《真草千字文》当作每日必做的学习。智永的书法艺术魅力,是对前代书家的优秀作品的学习和借鉴才实现的。但是他不局限于临摹学习,敢于创新才是突破古法的关键。智永之所以在书法史上的影响如此巨大,不仅仅是他对王羲之书法毫不保留的继承。他的书法所体现出来的不止是一种书法风格,更是后世继承学习前人书法的一个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