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英文参考文献 更新时间:06-08 来源:网络
“咽音”的获得 “咽音”的获得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咽音”的获得是“阉人”歌唱家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得来的,而不是像某些人所说的那样,“阉人”歌唱家只要做手术被阉割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有“咽音”。虽然“阉人”歌唱家比正常的男高音的音域高许多多,但是不经过长期的科学的训练还是不能够熟练自如的应用或者学会唱“咽音”的技巧。就像女高音不经过训练也不可以唱出美妙的歌声一样,虽然女高音的声带天生就比“阉人”歌唱家的声带短。曾经有“阉人”歌唱家提出要按器乐的发声方法来进行歌唱,这一理论的提出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了“咽音”或者是声乐的发展,使声乐进入到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也就是声乐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从音乐的的发展历史上来看,声乐的出现要早于器乐,最早的音乐应该是人类用资金的声音来模仿自然界的各种声音而来的。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早先的时期乐器的课制造水平并不高,很难达到象人声这样的水平。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的进步,乐器制造水平的提高和演奏家演奏水平的上升,作曲家作曲技术的日益醇熟。在音乐领域就逐渐的就形成了器乐和声乐并驾齐驱的繁荣局面。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声乐和器乐(尤其是管乐中的双簧管)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从而产生了声乐上极具金属质感和强大共鸣的“咽音”。
“咽音”在发声的过程中是把咽腔变成管子的形状,这样的发声方式是完全符合声学的共鸣原理的,从这个管子里发出来的声音就像器乐的声音一样美妙。所以,早期的“咽音”的训练是从“阉人”歌唱家模仿器乐的声音开始形成的。
“咽音”发展到今天的高度,它的练习方法有很多。“咽音”是以咽腔或者是咽壁为主要的着力点,通过腔体建立的通道向脑后和头腔进行用力。用“en”进行哼鸣的练习或者用“no”“nu”和介于“a”“e”之间的音进行发声的练习。用这个办法可以轻松的唱到小字二组的a。
我国著名的嗓音研究专家林俊卿教授在1985年出版的《“咽音”练声的八个步骤》一书,就详细的阐述了如何练习“咽音”,在林俊卿教授看来练习“咽音”的主要目的就是训练咽壁的力量,以此为着力点进行发声和演唱。
三、 “咽音”在歌唱中的运用一、 美声唱法
意大利的美声长可以说是最早使用“咽音”这一技巧进行演唱的歌唱种类,纵观美声唱法的发展,在长达三四百年的时间里涌现出了很多的大师级的歌唱家,他们无不使用这一技术,尤其是在唱高音的时候。
在美声歌唱中加入“咽音”这一技术,会使歌唱家在演唱比较高的音的时候更加的从容、自如,不至于用声带和嗓子的力量。尤其是在演唱一些高难度的作品时,例如:《军中女郎》中的“晴朗的一天”、《费加罗的婚礼》中的“你不要在去做情郎”、《图兰朵》中的“今夜无人入睡”和“主人您听我说”、《塞尔维亚的理发师》中的“快给大忙人让路”,这些作品都是各个声部的高难度的作品,不管是戏剧的还是抒情的,试想,若是在演唱的过程中不使用“咽音”的话像这样的高难度的作品是根本无法完成的
,即便是完成了肯定也是没有可听性的,毫无美感可言。甚至还会伤及声带和嗓子,过早结束演唱生涯。
有些人将美声唱法中的“面罩”技术和“关闭”技术与“咽音”技术分的过于的精细,在这里笔者认为“关闭”和“面罩”只是通过运用 “咽音”技术而给人的两种主观上的印象,而这两种主观印象是,其一,声音是直接来自“面罩”上的。造成这种主观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们只是看见或者是听见了声音是来自“面罩”上,并没有去仔细的去想想声音是怎样从“面罩”位置发出的。一味的追求 “面罩”的感觉瞎唱,逐渐的“面罩”就成了一种唱歌的技术、发声的方法,用这种所谓“面罩”唱法来演唱难度不高的小作品的时候尚还可一,若是演唱一些难度较大的作品时候就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甚至还会过早的结束歌唱生涯。我国已故著名的声乐教育家沈湘教授就曾经在教学中使用过“面罩”一词,但是他并不认为“面罩”是一种歌唱的方法。他还特意在提醒说,“面罩”是从后咽壁反射过来的,不是直接往前唱,往“面罩”上唱,越高的音咽壁的参与反射的越多。其二,声带是主动“关闭”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和“面罩”一样是人们的主观印象造成的,感觉声带就是应该主动“关闭”的。在我国的传统戏剧唱法中有这样一个名词叫“脑后摘筋”尤其是在唱到换声区和高音区的时候,这里所说的“脑后摘筋”与美声唱法中的“咽音”的技法有着惊人的相似
,可以说就是说的一个意思,而这个技法的使用形成的效果就是人们主观听到的“关闭”的效果。所以“咽音”这一技法成为美声唱法的核心也并不是毫无道理的。
二、 民族唱法
我国的民族唱法在美声唱法传入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但是早前的大多数演唱都是说唱音乐,直到近代的演唱才以戏曲为主
,说唱音乐、曲艺为辅。这就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的组成。在近现代西洋的美声唱法传入中国之后,我国声乐市场空前的繁荣。但由于传统的民族唱法已经不能适应人们对于声乐的心理要求,所以我国的传统的民族唱法的艺人也就需要改进唱法,寻求改变。这里主要说的就是传统的民族唱法艺人借鉴美声唱法技术来完善自己的民族唱法。
借鉴美声唱法的民族唱法是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民族唱法,他们的学习美声唱法的主要的概念或者是技法有如关于换声点的统一的问题,音色统一的问题等。尤其是在演唱高音的时候,他们发出的声音有着明显的“美声”特色,具有极强的“美声”的技术特点——“咽音”,同时也和美声唱法一样非常的注重声音本身的质量和感染力。
把美声唱法的歌唱理念和歌唱技术运用与教学实践的最著名的歌唱家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特聘教授晁浩建先生,在他所教的学生中不乏民族唱法的好手,如吉日嘎拉、王宏伟等等,都是我们国内民族唱法的佼佼者,尤其是王宏伟演唱的《西部放歌
》一歌更是民族唱法男高音的巅峰之作,可以说是民族唱法男高音的“试金石”。这首歌的高音达到了惊人的小字三组的E,我想若不是有一个可靠的技术和正确的理念作为支撑的话,这样的高音是无法完成的。而晁浩建老师就是唱美声的,并且他也是 “咽音”的受益者和推崇者。他在给学生上课的时候经常会用到咽腔哼鸣的训练方法,这是“咽音”训练的一种有效的途径。他非常注重在咽腔哼鸣中对咽壁的使用和锻炼,这一方法和美声当中对“咽音”的训练是一致的。与美声唱法不同的只是咽腔的开合度的大小的问题,或者说是咽腔共鸣大小的问题或者是民族唱法的咽腔共鸣比美声唱法的咽腔共鸣更加的线性。用着种方法训练出来的民族唱法的歌手声音会更加立体、更加的规矩,状态更加的统一。
民族唱法的歌唱演员虽然借鉴和使用了美声唱法中的“咽音”,但是和美声唱法还是有着根本的区别的。这个区别并不是唱的歌曲的类型不同,而是歌唱理念的不同。如果把美声唱法的理念放在歌唱理念的首位,无疑那唱出来的一定是“美声”的韵味。若是把民族唱法的理念放在歌唱理念的首位,那唱出来的一定是“民族”的韵味。虽然这两种唱法用了同样的歌唱方法和歌唱理念,但是由于歌唱理念的问题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唱法。
随着美声唱法在我国的发展,美声唱法的技术日益成熟,民族唱法向美声唱法学习的倾向越来越明显。而这种演唱的风格也将会被更多的乐迷所喜爱。三、 通俗唱法
通俗唱法的这一提法不知是否准确,但可以确定的是这一提法是是源于上海地区,泛指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我们暂且继续使用这以名称,用它来代替流行歌曲演唱这个名字。也有的人认为应该叫“流行唱法”。或者直接就认为“流行唱法”和“通俗唱法”应该是两回事。我们在这里关于这个问题,不做过多的讨论。
通俗唱法真正的在我国发展起来应该是在上世纪80年代。由于政治和经济上的改革开放,经济、市场空前的繁荣,人们的思想也解除了禁锢变得更加的开放,加之国门打开,外来的流行音乐大量的进入国内,促进了我国的通俗唱法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的通俗歌手,风格各异,五彩缤纷。
通俗唱法在早期被人们称为用嗓派唱法,大概就是演唱的时候会经常有到嗓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通俗人的努力,通俗唱法也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用嗓流派。早期的通俗唱法主要是学习日本的唱法和港台的唱法,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视频、音频来证实。
用嗓流派比较有名的如日本的谷村新司。他在演唱的时候会跟多的用到嗓子和喉部的力量,这就造成了一种局限性,在演唱强的音和高音的时候这种方法并不能很好的按要求完成演唱。因为嗓子的核喉部力量的参与在演唱高音和强的音的时候就会造成声音有挤、压、卡的感觉,并没有美感可言。在听众、乐迷要求逐渐的提高的背景下这种唱法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逐渐的被人们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向欧美的唱法进行学习。在这里作者并没有批判用嗓派的意思,只是对于通俗唱法在我国的发展进行一下说明。
向欧美国家进行学习通俗唱法的技巧一方面是因为美声唱法的的技巧在我国的普及,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声升唱法相对于其他的唱法更加的系统、更加的全面、更加的科学,对于演唱高难度的作品的完整性和可听性也是很好的。
我们的通俗唱法不仅把美声唱法关于换声点的统一的问题,音色统一的问题学习了过来,还把的的核心“咽音”也运用到了通俗唱法当中。这一观点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和音频来证明。这一方法的使用者有:杨宗纬、萧敬腾、邓紫棋等等,他们所演唱的歌曲在难度上已经远远超过了早先的用嗓流派。用这种方法唱出来的歌曲音色会更加的统一,更加的自然,有穿透力,可以使通俗唱法不再过分的依赖电声设备,回归到人声的本真,而且可以让听众听起来会觉得歌者的声音更加的有技术含量。
本文旨在把歌唱的核心技术“咽音”介绍给大家,并不是强调“咽音”有多么的好,多么的高超深奥。关于“咽音”在歌唱中的使用的问题我们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一概而论。我们最终的目的还是要更好的完成歌曲的演唱,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大众的喜爱才是我们歌者真正的价值取向。与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