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论文研究思路 更新时间:05-23 来源:网络
如若要做到有效的课堂提问,教师就应当明确课堂有效性提问的指标,笔者认为有以下指标值得关注:
(一)目的性
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紧扣教学目标,凸显教学重难点,做到目的清晰明确。[4]实践证明,一个目的明确、紧扣教学重点和难点的问题,更能够让学生快速把握问题的关键,清晰地理解教师的意图。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注重对文本的挖掘,强调文本内容与学生心灵的震动,一个带有宏观性的、目的性的问题的抛出更加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快速把握和深入理解。比如在教学人物类的文章,课文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对人物的个性、品质、精神有所理解,所以在教学这一类的小学课文,教师通常所采用的目的性明确的问题往往是:“某某人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可以根据教师的提问,去探究文本,找出佐证,积极思考,将文本内容与自我的认知结合起来,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深化对文本的认知。
(二)适时性
教师在选择提问时,要把握恰当的时机。做到适时性。在学生思维发生矛盾之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地予以点拨;在学生情感即将喷发之时,教师要善于及时地予以引导。提问的时机常常是在学生生疑之处;在学生困惑之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答案呼之欲出之际。这时教师应当敏锐地捕捉时机,通过一连串的引导性追问,引导鼓励学生进一步地思考,让学生有思,有所得,体验思考的乐趣。
(三)适量性
一线的小学语文教师往往会患有“良心肥大症”,就是他们什么都想教给学生,课堂提问也是如此,提问的频率过多,从而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纵观小学语文课堂,很多语文教师都在大面积地提问,甚至,一节课有 30 几个问题,笔者认为这样的课堂不可取,一个优质的课堂并不是以问题的数量为标准,一味地追求数量势必会引起问题质量的下降以及一定程度上模糊了教学重难点,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把握好问题的数量,提升问题的质量。
(四)层次性
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该考虑问题本身的层次性,并且考虑学生水平的差异性,提出的问题应该有不同的梯度。问题的提出应该讲求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所谓“循序渐进、环环相扣”主要就体现在问题的设置有层次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学目标的实现可以通过一连串层次鲜明的问题的设置、讨论加以实现。
(五)启发性
问题具有启发性可以让学生在思考的同时心智能够得到启迪,思维能够得到锻炼。此外,教师应当启发诱导学生自我发现和解决问题。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的创造性,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因为一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更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并且能让学生以更加积极自主的态度去面对学习。
(六)科学性
了解学生,吃透教材是科学性的前提。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科学、正确、合理的。此外,教师在表述问题时要注意言语规范科学。科学性的问题不仅仅针对问题本身,还应该考虑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过难过易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符合科学性的。
总结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是完成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重要途径,并且新课改也强调师生在课堂中的交流与互动,而教师有效性的提问正能促进师生交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在如今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师的课堂提问仍然出现着不少的问题,小学语文课堂是诗意灵动的,然而由于小学语文教师的无效提问使得文章所包含的美好情感、深邃的哲理、诗意的表达等等流失了一半甚至更多。
因此一线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坚持正确的教育理论,审视自己的课堂提问,找出产生无效提问的症结,并且找出相对应的措施,从而不断地改进、优化自身的课堂提问,以此来追求更加高效的课堂。相信在专家、学者、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之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师提问的有效性将会有更大的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高效性也将会有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