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课题研究 更新时间:03-31 来源:网络
(一)舞蹈音乐的选择与剪辑
舞蹈音乐对舞蹈艺术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无论是对于创造表现人物形象,还是对于烘托情感情绪都起着关键的作用。音乐和舞蹈是相辅相成的的,它们所要表达出的情感思想是协调一致的,舞蹈作品中的舞蹈形象离不开音乐和舞蹈共同的塑造。听觉和视觉上的协和统一,使得舞蹈形象更加活灵活现,生动形象了起来。
本次作品为蒙古族舞蹈,所以我在音乐选择上使用了具有蒙族特色的原生态音乐,里面含有一些蒙族特有的音乐风格,加入了一些蒙族元素:马头琴的弹奏和蒙族特有的呼麦,都充分表现了蒙古族人民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
具体使用了音乐家Sainkho Namtchylak蒙古音乐专辑中的一段,这位音乐家祖先就是游牧民族,自小学习歌唱,包括喇嘛与萨满巫教的传统声乐技巧,所以音乐中具有很多蒙古特色。声音沉稳嘹亮,使人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上。还有一段的音乐来自于哈雅乐团的作品《狼图腾》,被称为来自草原的苍茫音韵。作品中有曾在维也纳金色大厅远处的马头琴演奏家张全胜老师的马头琴配乐,古老马背民族的传统乐曲和歌唱方式也将在舞蹈作品中呈现出来。
在剪辑过程中,根据舞蹈的结构进行修改和拼接,既要符合舞蹈每一段的情绪和主题,也要使舞蹈的表现力更上一层楼,所以我在舞蹈开头加入了一些草原上的声音,首先吸引观众的耳朵,带入情感进入舞蹈的观看,结尾也配合舞蹈的部分剪辑了狼的嚎叫,渲染气氛。
(二)舞蹈具体的排练与实施
为了让演员准确地掌握蒙族舞蹈的风格特点、韵律与情感,我首先选择了几位蒙族舞蹈把握比较到位的同学,向他们展示了蒙古族的风土人情与草原狼的文化,并观看了许多蒙族舞蹈的作品,详细的介绍解释了本次作品的主题、结构框架和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伴随着蒙族音乐的渲染,帮助他们更好的把握情绪,与要表演的角色产生共鸣。
由于舞蹈作品具有蒙古族的风格特点,体态动律都要遵循蒙族风格,所以前期我们进行了体态动律的基础训练,使演员的“蒙古范儿”更加的纯粹,再将动作学会后,进行了细致了抠排,使每一个动作更加的规范利落。由于舞蹈中高潮部分具有大量的托举,体能消耗巨大,所以我加强了对演员体能和手、腿部肌肉的训练,反复练习托举,使托举一气呵成,干净稳固。
由于舞蹈形式是三人舞,所以我利用了中国舞中一些特有的韵律,使演员通过触碰产生关系,并由此磨合来协调三人之间运动的关系,使每个人的运动路线延伸至最长,加强了舞蹈性;在发现新的接触点的同时捕捉到独特创新的立体构图,将每个空间点合理的占据。三个人即为一个整体去磨合去调整彼此之间的关系在,将自己的运动路线延至极限并这个过程中去撞击,去发现,互相引发出最佳的律动线和构图。
除了动作上对演员的要求,对于音乐的把握和情绪情感的把握,我也对演员做出了要求,每一个节奏的顿和复拍都要求掌握,每一个眼神的方位和情绪也需要演员掌握。我也会经常询问他们的意见,动作是否合理,队形是否流畅,情绪是否转换得当,通过反复的调整和修改之后,再传达给演员,希望做到最好。
(三)舞蹈服饰的准备
蒙古族服饰色彩上鲜艳缤纷,图案造型上丰富多彩,她们常将飞禽猛兽用刺绣的手法缝制在帽子头饰、衣领袖口、长袍边缘的装饰、长短不一的坎肩、靴子或鞋、摔跤或者赛马时的服装、随身的荷包等处。在这些图案中大多毒含有一些吉祥团结,充满祝福的象征意义。通过服饰上不同的造型,象征着生命的生生不息。
蒙族服饰包括长袍、腰带、靴子、首饰等等。但因地域的不同也各自有所区别,科尔沁的蒙族服饰受到满族的影响,女子长袍多以宽大直筒的特点,领口袖口各色套花贴边。布里亚特妇女偏爱身着长袍;而鄂尔多斯的妇女袍子一般分为三个部分,贴身的里衣袖长较长,直至手腕,外衣袖子稍短至肘,第三件钉有直排钮扣的坎肩无领对襟。青海地区的蒙古人穿的长袍与藏族人的长袍较为相似。而男子服饰各地较为统一相似。蒙古靴极其讲究对做工要求也很高,靴帮等地方都缝制的有栩栩如生的图案。蒙古族有佩戴首饰的习惯。帽子也非常具有蒙族的个性色彩和特点,男士佩戴直至肩膀的帽子,女士则是檐尖翻起的顶帽。蒙古族的首饰大多以珊瑚、珍珠、翡翠等珍贵原料为主,琳琅满目,美轮美奂。男士帽子的颜色多为深色为主如蓝、黑褐色。也有的用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帕缠头。
而在本次的舞蹈作品之中,女演员的舞蹈服饰颜色多以鲜艳明亮为主,展现蒙族少女的天真烂漫之情,同时也表现出少女的活泼欢乐。而男子为了表现狼的强健彪悍,选择了上身赤裸的方式展示出演员强壮健美的体魄,在妆容上在眼睛处进行处理,化出狼眼中闪烁金光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