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毕业设计任务书 更新时间:02-05 来源:网络
1.国内研究现状
1.1 新课程下教师角色内容研究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是“引导者、 合作者、学习者和研究者”。以此为契机,教育者和一线教师们开始了对教师角色的研究。
韦娟(2004)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分析认为:“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应该是学习的组织者; 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 从专业化发展的角度看, 教师应该与学生、同事共同发展的个体; 从教学的实施过程来看, 教师应该成为反思性实践者; 从职业专业化的角度看, 教师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临床专家; 从学校民主管理的角度看, 教师应该成为学校和班级民主管理的参与者。 ”
刘兴民(2004)认为, 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转换的内容有: 由知识的传授者成为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指导者、 促进者; 由教书匠成为研究者; 由课堂的执行者成为教育教学意义上的交往者; 由个体劳动者成 为教育协作者: 由道德说教者成为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者。
1.2在学科教学方面
苏明强(2004)总结了数学教师角色特点,认为数学教师应由数学课程计划的复制者变成新课程的创造者; 由数学课程内容的传授者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合作者; 由数学课程分数的评判者变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促进者。 李桂英(2005)结合语文课堂案例, 具体阐述了语文教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转变。而在教师与学生方面, 王冬梅(2004)分析了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影响后认为, 新课程中的教师角色是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为核心的。 从这个角度梳理, 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 学生的对话者、 课程的开发者和教学的研究者。
1.3 教师角色转变研究
张秀娟(2003)对山东省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小学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从教师教育观念、 职业定位和行为表现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还存在误区: 教师的专业素养尤其是教育科研能力和教育反思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制约着教师的角色定位。
刘磊(2004)等对大连市两所学校参与“新课改”的教师的调查中表明新课改中教师的压力很普遍 l-3J。 教师在新课改中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四个方面: 支持环境、教师应对新课改的个人能力、 新课改对教师的客观要求和教师在新课改中的顾虑。
1.4教师角色影响因素研究
刘兴民(2004)把影响教师角色形成与发展因素归纳为四个方面:社会经济因素、学校工作机制、课堂教学情景以及教师的自我更新行为。
王冬梅(2004)影响教师角色转变的因素有:教师的心理认知与参与意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时间与经费、制度与模式。
1.5塑造教师角色的研究
李海洋(2004)认为,教育思想观念转变是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前提条件。包括课程观、学生观、教学观;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实现其角色转换的核心条件; 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的提高;提高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进行协同教学;教师专业精神的塑造和教师专业人格的养成。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实现教师角色转换的重要条件。
1.6教师素质和技能方
李海洋(2004)认为教师自身素质有:教育理论水平、教育科研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的提高; 提高实施综合课程的能力,形成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进行协同教学:教师专业精神的塑造和教师专业人格的养成。
胡吴然(2003)认为教师角色技能主要包括认知技能和活动技能,并应重视教师教育态度的培养,帮助教师获得精湛的教学技巧,为学生建构全面立体的知识宽带; 要求教师 尊重学习者的主体作用,重视学习者的意愿、情感需要和价值观,形成教师威信;维持教师心理健康。
2.评价
从近几年国内外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可以看出,各国学者对教师角色问题的研究成绩是显著的。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新课程的实施给一线教师们带来了挑战和压力,使教师角色定位问题引起了更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 研究基本较准确地把握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角色的基本内容,为我们全面思考教师角色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教师自身专业素质和技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已有的研究成果我们也可以看到不足之处,一是对教师角色的研究过于集中, 表现在: 一方面对教师角色内容的研究只是片面地注重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并且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角色内容大体相同,特别是不同学科下的教师角色内容也都没有明显的区别。 二是对教师角色的研究中理论研究较多, 如教师角色的内涵等,实证性研究较少。实证性的研究也只集中在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方面,如张秀娟和刘磊的研究。三是不同学科教师的角色内容没有具体化, 不同学科如语文和物理需要不同教学方法和手段,师所扮演的角色是有差异的。 这方面的研究较少,缺乏案例研究。四是提高教师角色的措施不够细化,特别是在心理调适和素质培养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对教师角色的研究在客观上折射出新课程背景下正确认识并合理定位现代教师角色的重要性。
3.国外问题研究现状
自柏拉图描述苏格拉底如何在教学中提问学生的问题时,就有了最早的教师角色研究。这些年来国外关于教师角色和角色转换的研究为数不少
2011帕特尼和布劳顿(Putney,Broughton)共同探讨了教师通过言传身教,在帮助五年级学生培养集体课堂效能感时所扮演的团体组织这角色。
2002年魏腾斯、奥斯、范登伯赫(Waeytens,Lens,Vandenberghe)所考察的教师单一角色具有普遍的推广性。他们针对教师对帮助学生实现“学会学习”的支持性角色的砍伐进行了研究。
1998年戴安(diane)提出建构主义叫许已成为教师教育课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并从建构主义的视角研究了师范生对于教师角色的看法。最后得出结论:教师教育者应该要求新一代的教室学习如何将已有的知识作为出发点,从中引申出更新鲜的、更有条理的、更准确的、更专业化的内容。
1989年奥(Au)在研究中确立的教师角色的情感、认知、职业三个维度,1999年伯根(Bergen)咋研究中确立的教师角色的情感取向和认知取向等等。但是,该类研究对教师未来角色的预计较少。
评价
纵观国外教师角色研究的文献,涉及教师角色的干预类研究并不多。今后,随着教师角色研究的日益深入,未来的研究将依据教师角色理论和新近的教师角色研究成果,开展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培训和角色转换相关研究。
国外关于教师角色的研究日渐系统化,在教师角色转换的研究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所有这些对我国开展教师角色研究不仅有借鉴价值,而且有助于提醒我们在研究时注意那些重要但容易被忽视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