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模板 更新时间:09-28 来源:网络
研究目的和意义:
自上世纪90年代起,“很+N”这一典型的“副+名”语言现象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常见于小说杂志、各大网络报刊以及电视节目中。早在上世纪60年代,便有学者开始对“副+名”这一语言现象进行了研究,至今已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前人的研究多集中于“副+名”这个整体结构,其中的副词涉及面太广,并没有专门对典型的副名结构“很+N”进行很系统的研究。前人的语料多来自于小说、报刊杂志,语料并不集中且不全面。为此,笔者选择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现代汉语常用词表》(草案)中比重最大的双音节词为研究对象,结合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上搜集到的语料,来对“很+N”结构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
课题研究现状:
(一) “副+名”结构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于“副+名”结构的研究主要从语法、语义、语用、文化等角度来分析。 (1)从语法角度来分析从语法角度分析的学者主要持以下三个观点。 A 词类活用说/词类转化说。此说法认为,“副+名”结构中的名词临时活用为形容词,属于词类活用;“副+名”结构中的名词转变为其他词性。持此类观点的学者包括邢福义(1962)、胡裕树(1981)、方华(1986)、吕叔湘(1989)、邹韶华(1990)、胡明扬(1992)、谭景春(1998)、陈一民(1999)、邵敬敏(2001)。 B 动词省略说。此说法认为在“副+名”结构中,副词与名词中间省略了不表示动作的动词,如“是、有、要”等动词。持此类说法的学者主要有朱德熙(1982)、吕叔湘(1984)、方华(1986)、于根元(1991)、徐洁(1992)。 C 副词修饰的是名词性句子成分或短语。持有此观点的学者有赵元任(1979)、李一平(1983)、徐洁(1992)。 (2)从语义角度来分析卢福波(1992)以“副+名”为例从语义角度来分析汉语中名词功能转换的可能性。张谊生(1997)指出,性状化的名词特征是副名结构的语义基础。同时从语义角度研究“副+名”结构的学者还有施春宏(2001)、杨亦鸣(2003)、储泽祥、刘街生(1997)。 (3)从语用角度来分析 从语用角度来分析的学者多认为“副+名”是人们为了追求语言表达效果而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法。如于根元(1991)、山述兰(2003)、邱凌(2002)。 (4)从语法、语义、语用三个角度来分析张谊生(1990)、原新梅(1996)、胡学文(2005)等学者从这三个角度综合地对“很+N”结构进行研究。 (5)从文化角度来分析 邢福义(1997)从语言文化背景的角度对“副+名”进行了考察。王军建(1999)、施春宏(2001)、桂诗春(1995)等学者均在其文章中论述了社会文化背景对“副+名”结构的影响和制约。(二)“很+N”结构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于“很+N”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很”是否可以修饰名词明确表明在“很+N”结构中“很”修饰名词的学者有张静(1961)、张谊生(1997)、唐善生(2000)、邹韶华(1990)、夏齐富(1996)、尹琪(2000)。明确表明“很”不可以修饰名词的学者有朱德熙(1961),徐洁(1992)、方华(1986)、谭景春(1998)。未表明很是否可以修饰名词的学者占大多数。这样的学者有邢福义(1997)、胡明扬(1992)、桂诗春(1995)、于根元(1992)、施春宏(2001)、储泽祥、刘街生(1997)。 (2)“很+N”中名词的性质问题 大多数学者认为“很+N”这一组合中名词表现出来的不是名词的性质,而是形容词所具有的性质。如邹韶华(1990)、胡明扬(1992)、桂诗春(1995)、储泽祥、刘街生(1997)、朱德熙(1961)等。当然,也有学者认为“很+N”这个组合中,名词就是名词,表现出来的就是名词的特点。比如张谊生(1997)、卢福波(1992)、张伯江、方梅(1996)。另外,也有从“很+N”这一整体结构表现出来的词性来考察的,比如邢福义(1992)。 (3)“很+N”结构中的名词分类问题学者多从语义的角度对“很+N”里的名词进行分类。如邢福义(1997)、储泽祥、刘街生(1997)、张谊生(1997)等。邢福义(1997)将能够进入到“很+N”结构中的名词类型依次排列为:时间名词、指人名词和方所名词、事物名词。储泽祥、刘街生(1997)将能够进入到“很+N”结构中的名词依次排列为抽象名词、具体名词、专有名词。张谊生(1997)将可以在前面加程度副词“很”表内涵义的名词分为内涵凸现式、特征概括式、概念状化式、形象比喻式四种。施春宏(2001)提出具有描述性语义特征的名词可以进入以程度副词“很”为代表的副名结构,这样的名词有:抽象名词、类别性名词、蕴涵比喻义的名词。对能进入到“很+N”结构中的名词进行分类的还有邹韶华(1990)、原新梅(1996)、杨梅(1998)、唐善生(2000)、张彦斌(2001)、宋昕、栾红(2001)、李敏(2003)等。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及创新点:www.eEELW.COm
主要内容:文章在总结前人对于“副+名”、“很+N”的研究基础之上,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以《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的双音节名词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结合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上搜集到的语料,主要从语义、语法两个方面来对“很+N”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已搜集到的“很+N”结构的语料分析,得出“很+N”这一结构所具有的语义特征以及语义指向上的特点;通过对已进入到“很+N”结构的名词的考察,总结“很+N”结构中的名词构词特点以及构词方式;对“很+N”结构的句法位置进行考察,并将其与“很+A”进行对比研究,最后总结二者在句法功能上的联系。通过以上的研究,判定“很+N”结构的性质、“很+N”结构中名词的性质以及“很+N”结构可以存在的原因。研究方案:文章主要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集合了最常用词语的《现代汉语常用词表》中比重最大的双音节词的研究,结合在北京大学CCL语料库上搜集到的语料,对“很+N”结构从语义、语法两个角度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并最终对“很+N”这一结构的性质以及“很+N”结构中的名词的性质有一个清晰的判定。创新点:对“很+N”结构的语义特征及语义指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将“很+N”与“很+A”进行对比研究,将二者的句法功能进行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