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模板 更新时间:02-24 来源:网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立足于个体幸福成长的需要
恩格斯曾说过:“每个人都追求幸福,这是无须加以证明的原理,是颠扑不破的原则。”人生中的一切问题都可还原为幸福问题,幸福是人的终极追求目标。学生作为个体成长的阶段性身份特征,具有客观独立性和主体能动性,有独立的人格尊严和独特的个性以及丰富的情感价值诉求,其生命具有完整性,同成人一样也追求幸福。然而,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课堂中幸福感缺失,学习成了负担、痛苦。
2.基于新课改现状和追求的需要
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提出了教育应以人为本的先进理念,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与发展,最后达到人人都拥有幸福人生,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纵观当下,中小学生幸福课堂失衡现象严重,课堂快乐虚化、主体地位弱化、教学形式泛化、应试教育、学业压力等,无不危及学生的幸福生活。应试教育下学生创新精神、探索欲望、个性差异受到压抑,教师职业倦怠把教书当做谋生的手段,而忽略生活本身,这种有悖于“教育”的状况,导致师生和谐关系、幸福指数备受冷落。
(二)选题意义
1.理论意义
(1)丰富新课改理念,深化教育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模式。
(2)
2.实践意义
(1)通过研究旨在为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探索有效的教学相长、师生互益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性意见。
(2)有利于构建幸福洋溢课堂学习环境,实现学生个体与群体、学生群体与教师群体、学生与自身的和谐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实现中学生在校发展最大化和终身发展潜力的最大化。
二、课题研究综述
在《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中,对于新课程改革的内容有9项。
其中,第二部分是根据基础教育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与选择性原则,重建新的课程结构。其课程设计的共同原则是:以学生的学习态度、能力培养为主线,精选对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努力体现教育内容的现代化,以及与社会经济、学生生活的联系,强调实践与探究,同时提供广博的科学知识背景。
而在第三部分课程标准的制定上。程改革力图通过制定标准的形式,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阐述各门课程的目标。强调每一门课程对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的价值,注重学生经验、学科知识和社会发展三方面内容的整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突出课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理念。这就避免了我国传统的教学大纲模式的弊端:较多以学科体系为中心来表述本学科要求的知识与技;教学要求的表述方式比较笼统和单一;教师更关注知识点、学习的效果,忽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第四部分是改善课程实施(教学)的过程。这一部分围绕教与学两个方面,探讨教学规范的转型,重建教、学、教材、教师与学生的概念,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等问题。同时倡导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
第六部分是建立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新课程倡导评价的发展功能,强调对学生的发展价值、对教师的发展价值,以及对课程本身的改善价值,建立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系。
第八部分是教师的培养与培训。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教师是与专家、学生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等一起共同建构新课程的合作者;是拥有现代教育观念、懂得反思技术、善于合作的探究者。
综观新课改内容,无不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开放性、民主性、科学性。而构建“幸福课堂”正是新课改理念在实践层面的落实。
自新课改以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层出不穷,“幸福课堂”理念被提出后,广大理论工作者,教育管理者以及广大教师,对“幸福课堂”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探索,形成了一批成果:
在季爱云的《幸福课堂:应然选择、路径发展与模本重构》中以课堂伦理幸福为逻辑起点,从人的完善与德性出发,重构“善与幸福”关联性。从幸福课堂构建的应然性、幸福课堂路径发展的多维度和思品课程模本重构的建议三大板块展开,着重对幸福课堂构建的意义及实施策略进行阐述。他提出“幸福课堂是人文、互动、有效的活力课堂,是通过因材施教、教学相长、民主合作多元目标追求,既体现“独享”,也体现“分享”;既关注结果,也关注过程,以实现师生幸福追求的一种课堂行动,具有生命灵动、平等对话、动态生成、充满诗意的教学特质。”在此基础上,他构建幸福课堂的路径诉求:首要的是催生课堂的幸福元素,其次重置幸福质量,最后提出要提升课堂幸福指数,三方面从幸福课堂的构成、质量、评价提出了实践建议。在最后一板块中,他将构建幸福课堂的举措具体到课程模本的重建上,从教学模式、学生主体、幸福体验三个维度展开,提出将幸福的理念浸润教学点滴。
在赵有权先生的《营造幸福课堂》中,他从高中思想政治《经济生活》教材入手,分别将《经济生活》的四个单元与幸福理念架构起来:在“生活与消费”单元中,让学生感悟幸福、在“生产、劳动与经营”单元中,让学生感受幸福、在“收入与分配”单元中,让学生体味幸福、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单元中,让学生展望幸福。立足于教材,关注学生实际,在知识内容与学生主体之间搭建幸福桥梁。最大的特点是将课堂教学的幸福理念具体的、紧密的、切实的与教学知识结合。
在郭贵坤的《构建初中思想品德幸福课堂》中,他提出幸福课堂的内涵是:结伴学习、自主动脑、互助发展。在构建幸福课堂的途径上,他提出:改变教室排列方式,改变课堂教学流程,将教室排成U型,教师位于中央;同时采取“教师示范——学生自主动脑——同伴互助学习——达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流程。在具体的操作方式上,采用组建“学习共同体”和“设计和推进学习活动”的方式。
此外还有学者、老师提出以关注课堂情感教育为重点的幸福课堂、以“三单教学”模式构建幸福课堂、以关注生命教育为主的幸福课堂等等。
以上各种提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新课改下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作用,强调了幸福课堂构建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幸福课堂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主体, 还要关注各种课堂要素,强调了幸福课堂构成要素的多样性;认识到了幸福课堂是幸福教育的一方面体现,强调了幸福教育的整体性。这些都有其合理的成份。但以上研究对如何构建基于生活的中学思想政治课幸福课堂缺乏系统、全面的研究。幸福是源于生活的,教育也是源于生活,教育的终极追求是幸福地生活。幸福源于生活并最终要回归生活;教育也是源于生活而最终要回归生活,生活作为幸福与教育之间的切合点,对于幸福课堂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本选题研究的意义价值所在。
研究方法与主要内容
(一)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相关研究资料,为研究做准备;
2.案例分析法:广泛收集和高中思想政治课幸福课堂教学的有关案例,发现其中的规律,揭示其特性,从中获得可以借鉴的结论;
3.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定理论高度,把实践的经验形成报告、论文,使研究成果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和实效性。
研究条件、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条件
1.主观条件
首先,课题研究者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大四师范生,经过三个月的教育教学实践对于中学思想政治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对幸福教育理念很感兴趣。
其次,课题研究者指导老师多年从事师范生教育实习指导工作以及毕业生论文指导工作,在教育教学方面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和实践经验。
2.客观条件
具备利用各种网络数据资源、图书资源等条件,方便查阅文献资料。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研究如何构建中学思想政治课幸福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