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报告模板 更新时间:06-12 来源:网络
对“校园流行语”的相关研究现状如下:对“校园流行语”的定义认识趋同;对校园流行语的分类观点不一;对其来源认识偏向多角度;对受众心理分析偏向多样化;比较关注流行语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联系;对流行语的影响研究比较普遍;对如何应对校园流行语的影响研究比较具有现实意义。前人的研究大都偏向于从更大的、更综合的视角去看待校园流行语,而针对某一特定传播源影响下的“校园流行语”的研究少之又少,只是简单概述,从其来源方面稍加分析,缺少系统化、完整细致的研究。除此之外,研究数据更新较慢,大都局限于2015年之前的流行语。因此,从“大众传媒”的角度切入,去研究近年的“校园流行语”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对“校园流行语”的解释研究
杨文全(2002)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时期、一定社群内被人们普遍使用的话语形式。一般为口语,带有一定的方言性,是一定时期内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环境及人们心理活动等因素的综合产物,并在传媒的推动下盛行的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1]张慧明、李成华(2007)说大学校园流行语是指“在某一时期大学校园里大学生的口语交际中广泛流行的一种话语形式,包括新出现的标准词、短语、句子或特定的句子模式”。[2]李君(2007)认为大学校园流行语是指在某一特定时期,在大学校园里出现的、流行于大学生这一群体当中的词语,是大学生生活、心理等方面在语言中的折射。[3]张学会(2008)说校园流行语是“同学们日常生活、学习和交际中常常使用的一种别具特色的校园言语模式”。[4]其中,以四川大学杨文全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被引用较多。因为对“校园流行语”的解释基本已达成共识,笔者发现很多研究者在研究流行语的研究中有对其定义回避的倾向,或干脆直接引用前人的观点,很少有自己的观点。
二、对“校园流行语”的分类研究
综合前人研究,他们对流行语的分类观点不一。参照不同的标准自然得出不同的结论。马树华(2008)从代用语、旧词赋予新意、特定副词、仿用语四个方面对流行语进行了分类;[5]李红兵、樊仁杰(2005)则偏向于从内容和表达感情方面把流行语分为表达惊叹情绪,带有称赞意味、表达消极情绪、表达愤怒情绪、网络用语、代用语、反映新事物,新现象的词语等六类;[7]李雄鹰、范秀娟(2008)则把流行语归为九类。分别是:表达消极情绪的词、表达积极情绪的词、表示称呼的词、源于影视节目的词、源自现实生活的词、源于网络的词、外语词汇、移花接木式的代名词、地方方言等;[8]唐昱(2013)从内容方面把流行语分为三类:反映就业的词汇、反映生活的词汇和反映人际交往的词汇。[9]可见分类观点不一,但本质上也有很多相一致的地方。
三、对校园流行语来源的研究
李雄鹰、范秀娟(2008)认为,大学生日常使用的流行语来源于影视节目、外语词汇、网络、新闻报刊、学生自创等多种渠道,并且提出来源于影视节目的最多;[8]王苹(2011)从语言学角度把流行语的产生归于语音手段、词汇手段和修辞手段三方面;[10]钮灵芝(2005)把校园流行语的来源归为七个方面,分别为:网络用语、新造词语、改变词语的正常含义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大量运用缩略语、港台校园流行语、自方言吸收的新词、语气词和感叹词的大量运用、数字及符号叠加谱新意、编歌谣,仿造歌词、诗词等等。[11]张会娟(2007)从旧词新解、术语泛化、自创新词、借自影视,网络媒体、借自方言和外来词几个角度对流行语的来源进行了阐述;袁利群、谭智奇则从四个角度来谈流行语的来源,即来源于影视节目、来源于地方方言、来源于网络媒体、大学生自创的流行语。[12]就列举的极其有限的几项就可以看出,虽然前人研究角度各不相同,但从流行语的来源方面,结论有很多类似的地方,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对来源和类型的界限划分不明确,这是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四、对流行语与校园文化建设关系的研究
关于校园流行语与文化的关系,研究大体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校园流行语对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二是对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王苹(2011)通过对大学生流行语的形态特点,来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精神。她认为校园流行语能反映大学生继承传统、弘扬文化的态度;反映大学生倡导民主、富于批判的精神;反映大学生浮躁叛逆、迷茫矛盾的状态。同时,她认为校园流行语也会给学生带来负面情绪,所以我们应该正确的辩证的看待。[10]
张宁(2011)对校园流行语与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刻探讨。他从价值的冲突与融合、思维的流变与转型、以及集体无意识的沉沦与升华三个大的方面来论述校园流行语对文化的影响。各个大的方面都涵盖了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例如:消极方面有: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倾斜、人伦关系向功利世俗的转化、集体无意识的消极方面等;积极方面:一元价值向多元价值转变、封闭式思维向开放式思维转变、依附思维向独立思维过渡、僵化型思维向创新性思维转变、集体无意识的积极方面等。[13]
五、对校园流行语的影响及对策的研究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校园流行语也不例外。因此,对它的研究应该着眼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方面。
郭兴芳(2012)认为校园流行语的积极影响有:培养了大学生的开放心态、拓宽了视野、促进了大学生的社会化进程、缓解了大学生的学习和心理压力、增强了主体意识。消极影响有: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混淆了价值标准,导致认同危机、导致了大学生对人生认识的肤浅化。而且针对以上消极影响提出从社会、学校、家庭等多方面应对的措施。[14]
祁珍丽、程安琪、张耘(2014)从价值观的角度对流行语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流行语有利于交际、增强传播效果;同时造成文化断层、大学生价值取向畸形、助长亚文化的发展等不良影响。并分别从社会部门、语言学家、学生个体等角度提出正确解决不良影响的方法。[15]任永辉(2007)在谈到校园流行语的积极影响时,提到了丰富校园话语空间、丰富汉语词汇内容两方面;论及消极影响则认为部分流行语会使学生产生不良情绪、影响语言的规范性,纯洁性。[16]
六、对校园流行语影响下大学生心理的研究
校园流行语是当代大学生文化心态的表征符号,因此也就成为了解学生心理的一面镜子。彭晖、胡陈铭、聂桂兰(2009)从以下四个方面透析:突显个人本位的价值取向、来自青春期的迷茫与困惑、女大学生遭遇的困境与尴尬及面临理想与现实剧烈冲突的表现。[17]谢润姿(2008)对校园流行语的心理基础进行了研究,从创新心里、模仿心理、从优心理、逆反心理四个方面阐释。[18]王敬(2013)分别从政治价值观、人生价值观、文化价值观三个方面阐述校园流行语影响下的学生心理。[19]王小红(2006)则把校园流行语产生的因素分为以下五类:标新立异、追新求奇;叛逆的心理;富有创新能力、体现一定智慧;对文化的追求及“求雅”的倾向;模拟仿效、追求时尚。[20]
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对前人对校园流行语研究的大致方向做了梳理。分别从“校园流行语”的定义、分类、来源、受众心理等六方面各列举了几个代表性观点。从这些研究中不难看出,这些研究都比较宏观,而对微观上研究则比较薄弱。比如说当今随着社会科技发展,娱乐传媒已经不能离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前人很多著作中都提到把传媒作为流行语来源的一个重要因素,却极少人把娱乐传媒对校园流行语的影响单独列出来讨论。这就可以作为现阶段流行语研究的不足和疏漏之处;除此之外,无论是从搜索出来的研究文献,还是从著作中内容的研究都可以看出对流行语的研究更新太慢,跟不上流行语前进的步伐,这些都与流行语自身的特点相悖。因此,从娱乐传媒这一重要传播源对校园流行语的影响出发,去研究近年的流行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的看到流行语演变的规律。
(二)意义和价值
1.理论意义
本课题采用“流行语结合所学语法学、语言学等的理论知识”的研究方法,对“校园流行语”语料进行分析研究。以便把流行语的构成用理论知识进行系统分析,丰富了语言学的研究。
2.实践意义
本课题的研究可以为此类相关研究做一些必要的补充,将更具体、更有针对性的说明传媒对校园流行语的影响,从而对学生群体的心理进行针对性的分析,以便在实践中进行更进一步的引导与规范。
3.创新点
(1)从传媒这一特定影响源对校园流行语的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分析
(2)所涉及的语料较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