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开题助手 更新时间:06-21 来源:网络
2002年9月,《海边的卡夫卡》问世,在日本评论界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强调了作品中的“异界”越界体验对日本人或者说现代人的自我成长和自我疗愈具有重大意义。加藤典洋也对这部小说给予了肯定的评价,认为这部小说的主题是关于人格损毁的自我疗愈问题,同时印证了一个“自闭”的人只能从自己的“内面”找到恢复自我的方法,小说的主人公正是通过沉潜于“自我的世界”,才最终得以找到“世界中的自我”。而左派学者小森阳一则认为,河合隼雄与加藤典洋对村上春树的支持与肯定,是流行文学现象中文学、政治、医学诸领域的一种交汇与共谋。1994年和1995年,村上与河合就“物语对人的疗愈”曾两度对话,小森认为那以后村上“更加有意识地将小说写作沿着深层介入读者心理的方向做出了调整”。小森认为,小说构成了一个关于战后日本国家历史的影射和集体无意识的寓言。“个体的杀人行为或杀猫行为,与‘战争’及大屠杀等,一并作为同等的行为被连接起来,从而构建出了一个将其全部处理为‘无奈之举’的话语体系。”这首先应该看作村上春树对于使用语言的人类所创造出的文学的背叛。更为重要的是,“中田这一出场人物的设定,使‘战争’与战后日本的历史总体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中成为‘空壳’,成为从‘战争’到战败,直至战后日本社会的‘一本书也没有的图书馆’”,从而表达了“拒认历史、否认历史、割断记忆的不寻常的恶意”。而加藤典洋认为《海边的卡夫卡》是一部“将当今日本社会中的困惑、恐惧与不安准确地传递给世界”的作品。加藤典洋曾在二战结束50年之际发表《败战后论》,主张为了向整个亚洲的战争被害者表示哀悼和谢罪,日本人需要先哀悼日本自己的战死者,以张扬日本的“国民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小森的研究对《海边的卡夫卡》和村上的否定,与河合隼雄与加藤典洋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小森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也主导了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者的思想,大部分中日研究者们都着眼于文学中的意向进行精神分析批评,将《海边的卡夫卡》作为了一种“临床场面”进行了分析。除2007年,李咏青发表论文《围绕村上春树〈海边的卡夫卡〉的翻译问题》,对《海边的卡夫卡》的中国内地和台湾的中译本进行了对照研究,结合汉字圈的文化特征,对文本的文字表记问题做了考察,从译介学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
而在中国大陆方面,现有的对《海边的卡夫卡》中成长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村上文学的叙事艺术做出进一步探讨的是张青的《村上春树的叙事艺术——试析〈海边的卡夫卡〉》。他指出:村上借助传统文类“神话”——“俄狄浦斯王”构筑互文性叙事的开放性文本;运用音乐、绘画等形式中断叙事时间的连续性,使小说呈现跨越时空的叙事结构;梦幻与现实的融合将一个普通的“我”的成长故事(小事件)和潜在的大事件踪迹即二战背景的中田老人的故事整合为一,从而将日常生活与整个社会历史变化联系在一起。第二,刘青梅《一部充满隐喻的成长小说》集中分析了作品中的隐喻及象征。从作品中存在的隐喻含义入手,大致理清了文本可能存在的解读途径, 并指出作者对主人公命名的寓意,以及对西方小说惯用“俄狄浦斯情结”手法的成功运用,均象征着作者对人类成长经历的一种回顾,引发了当代人对自身成长过程的思考。第三,王坤《浅析<海边的卡夫卡>中田村浩二的形象》主要从人物形象的分析入手,通过分析田村浩二的人生轨迹、田村浩二性格产生的原因及意义,揭示了在日本经济高度发达下和社会大环境改变的背景下,当代日本社会男性责任感的缺失,从全新的角度来解读田村浩二这一形象及其社会意义。第四, 一些学者还关注作品中的名誉意识、成长意识。如张青《试析<海边的卡夫卡>的命运意识》通过主人公在被毁损的人生中最终找到自我存在价值的经历,思考并探讨现代人的生存及命运。孟凤玲《论<海边的卡夫卡>的成长主题》试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分析村上春树的小说《海边的卡夫卡》的成长主题,小说通过对主人公在出走过程中与他人交往,以及对大自然感悟的理解,展示了一个少年成长的心路历程。
2、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对个体命运的关注既是古往今来一切文学作品关注的重点,在当今社会高速发展变化、人类不断接受着来自社会和自身的挑战的背景下更是显示出重要的的价值。《海边的卡夫卡》之所以能成为“世界水准的杰作”,原因之一就是其中显示出的丰富的现实性和真实性。虽然《海边的卡夫卡》中现实与梦幻的交织、人物行动及人物关系的暧昧显得缺乏说服力,也无法回答如何面对生命的暴力,更不敢妄定生命的形态是什么,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作者始终努力让我们面对现实,这种直面命运、反抗命运,自觉于成长、追求成长的精神是具有巨大的现实价值的。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种种,或许正像作家所说的那样,“田村卡夫卡君的许多部分,是我、又同时是你”。它道出了成长的苦闷、无奈、恐惧与好奇,足以引起我们的共鸣,而在共鸣之后又能给我们一种不卑不亢、执着于人生的勇气。因此该课题在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对作品中的成长意识进行解读和分析,深入挖掘这部“关于存在的诗性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