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毕业设计开题 更新时间:01-13 来源:网络
课题研究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交媒体依赖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得到人们重视,是在2009年“开心农场”引发的“偷菜”热潮。当时这款游戏风靡全国,不仅是学生、儿童,甚至上班一族都沉溺其中。由这种沉迷“偷菜”引发的一系列极端社会事件(“反庐舍 联盟”等),用户和媒体界都开始反思社交媒体过度依赖的现象,大众媒体上第一次出现了“虚拟社交依赖症”(《解放日报》, 2009)。将社交媒体形容为“一场灾难”。后来“虚拟社交依赖症”也成为一种由社交媒体和社交媒体游戏成瘾导致的网络成瘾精神综合征。
现如今,研究分析社交媒体依赖的作品比较广泛,主要是以现今最热门的两大社交媒体——微博和微信为例。研究的角度有从受众心理角度的,有从使用与满足等等的角度。并且,关于社交媒体依赖对社会各个方面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的文章也颇多。
复旦大学刘振声在他的《社交媒体依赖与媒介需求研究 ——以大学生微博依赖为例》中以大学生微博用户为主体,通过文献梳理与定量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出一个相对合理的微博依赖测度标准与微博使用的主要媒介需求。后期通过定量调查结,分析发现微博依赖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得出便捷的媒介接触是促进了微博依赖的形成的主要原因;微博依赖既是受众主动寻求积极媒介满足的结果,又包含显著的被动性和非目的性。
南京师范大学徐传达《从社会心理学视角谈社交媒体依赖》着力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探讨为什么社交媒体对我们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认为人们对于信息价值的过度渴望、对时间的过高期望 和对效率的极度渴求,以及巨大的社会关系成本和离线威胁,是社交媒体依赖的重要原因。另外,文章从社交媒体的轻逻辑、伪娱乐化和狂欢化特征出发,对社交媒体依赖进行了批判性分析,并认为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可能是摆脱社交媒体依赖 的重要手段 。
张钰在《微信依赖研究——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中,从“使用与满足”的角度,分析了微信依赖产生的原因,从而帮助人们更清晰地认识媒介和使用媒介。
而解丽在《大学生社交媒体依赖群体学业拖延研究》一文中,通过调查特定群体的社交媒体依赖和学业拖延的现状、原因,试着阐明了社交媒体依赖和学业拖延的关系。
综上,从微博和微信两个方面是现今研究社交媒体依赖两大主要选择,对于研究社交媒体依赖的角度相当广泛,也已经不局限从新闻传播的角度出发,而且试着用社交媒体依赖来解释一些社会问题了。但是,目前,对社交媒体依赖的原因的整合性还不够,而且缺乏大数据下的社交媒体依赖的分析。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近年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兴起,并日益深入地渗透进人们的媒介生活,我们在享受着社交媒体不断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能忽视社交媒体依赖正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潜伏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深入而正确地认识和分析社交媒体的成因和影响,能有效地帮助人们认识自己是否正处于存在社交媒体依赖,并且及时能意识到这种依赖症的危害性以及时采取措施。社交媒体依赖的成因分析,为提出应对对策提供依据。
社交媒体依赖的影响
(一)阅读能力的浅层次化
微博传递的信息很多时候为脱离语境、毫无逻辑的信息,像一个个不断切换的镜头,人的注意从一个对象跳到另一个对象,在这转换的过程中,人们无暇思考也不必思考,只需要沉湎于娱乐性和游戏性的感受中。
在这种碎片化的时代中,我们的注意力很难持久,我们习惯于使用超链接直接到达自己信息的终点,很难静下心来,运用逻辑把一个新闻、一本书推理完,其实岂止是文字内容,就连视频等图像传播信息,也逐渐被公众将最吸引人的地方截取下来放在社交媒体平台上传播,长此以往,公众的阅读能力将逐渐浅层次化,最终将失去推理和思考的能力。
(二)“信息成瘾”
信息成瘾的具体症状是,每天将大量的时间花在网上浏览信息、看报纸、看杂志上,但是心里还是不踏实,总觉得漏掉了信息。一旦家中或单位出现网络堵塞、电视断网、电子读物无法打开等现象,就会感到极其不适应,变得焦虑不安,心情浮躁,总担心漏掉重要的信息和新闻,害怕给工作带来负面影响。信息成瘾不仅在行为上,而且在心理上也已经成瘾。成瘾者对于浏览信息有着极强的心理需要,不停地重复着收集信息这一行为。
(三)人际交往的异质化
社交媒体本来是用以增强人们的人际交往的,但是却因为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则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一些在现实生活中内向孤僻的人,在社交网络上却异常的热情积极,发言大胆,丝毫没有平日生活中的影子。但是一旦他们离开这个依托,则会剥下所有的伪装,又变成现实生活的样子。很显然的,在社交媒体上,他们可以更容易地找到话题,找到依托,更容易实现自我存在感,这也就在无形中鼓励了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营造这种繁荣感,但依旧改变不了他们孤独的现状。
(四)公众的心理健康问题
1.自我意识的膨胀
很大一部分的社交媒体用户是喜欢分享他们生活的点滴,将生活的细节展示在他人的面前以期得到粉丝和好友的关注。这样日积月累的暴露,用户的自我意识就会在微博的使用中潜移默化的过度膨胀。他始终将自己当成社交媒体中的主角,以自我展示作为主体性存在方式,将微各种社交媒体视作为视为自我展示的舞台。
2.空虚孤独感
社交媒体确实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但却未必能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心的距离。伴着电视长大的“电视人”是注重感觉的感觉人,而伴随着网络社交媒体成长起来的则称为“容器人”,是不能深入到的内心的,就像一个封闭的容器。
当他们打开社交媒体时,为例扮演各种角色而忙的不亦乐乎,但是一旦关闭社交媒体,空虚孤独感就会袭来,还是会变得无所适从。
第四部分:应对社交媒体依赖的对策
1.建立社会、学校、家庭相结合的媒介素养教育体系
首先,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可以通过立法、行政等手段,用强制性的手段将媒介素养教育融入学校的课程教育中,使其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其次,要充分利用媒体这一社会资源,使其成为推进媒介素养教育的平台。不论是书本、电视等传统媒体,还是网络媒介平台,都可以进行一些关于媒介素养培养的宣传,来呼吁增强公众的媒介素养。最后,家长能对孩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是进行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场所。
2.公众:把“依赖性”转为“工具性”
公众们只有自身深刻地认识到社交媒体对自己身心负面影响并且及时纠正,正确地将社交媒体初衷性的工具性的作用发挥出来,才能不沦为社交媒体依赖一族。
预计解决的难题:
社交媒体依赖研究的人不少,但是研究的切入点和研究对象多样,资料较为分散,所以需要自己的整合,更加重要的是深入思考。论文的关键在于分析社交媒体依赖的成因,影响,以及找出解决社交媒体依赖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