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毕业设计开题 更新时间:12-24 来源:网络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1.通过对现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现象的描述,揭示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资源并非处于公平状态,深入认识到义务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重要性,看到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的必要性和急迫性。
2.通过对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分析,探究其中的原因,特别是义务教育经费、义务教育财政拨款制度、义务教育投资管理制度方面的原因,为我国义务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改革提供认识基础。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1.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化实现路径问题,涉及到教育经费、教育财政拨款制度、教育投资管理制度以及法律法规等很多方面。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义务教育资源在配置上也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旧有的理论已经不能满足当前义务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在新时期,研究如何促使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化,是对这一领域理论的补充与完善,为实现教育公平提供理论支持。
2.研究如何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化配置顺应了党和政府的理论决策方向。分析影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相关因素、提出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化配置的有效途径,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现实意义
1.现今,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越来越高,而我国恰恰是穷国办大教育,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显得相对缺乏,教育资源的需求远远大于教育资源的供给,存在着人们渴望接受优质教育与优质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在现实的教育活动中,教育资源的有限性与教育公平之间往往存在不相容性,即有限的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与追求教育公平的目标相矛盾。教育资源如何配置,如何体现公平原则就成为现阶段教育资源配置中必须切实考虑的问题之一。
2.随着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教育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地位。在信息时代,信息和知识呈指数增长,社会成员必须不断学习,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我国教育能否培养出适应信息社会的人,不仅仅是看少数的优秀者,而是看全体受教育者的素质和能力。而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关系到教育结构的调整,关系到每个受教育者的发展,关系到教育改革目标的确定,关系到教育政策的选择,关系到现代教育的价值取向,关系到现代教育在信息社会的定位。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的实现程度还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关系到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关系到社会的稳定。
3.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辽阔,各地区自然地理条件、文化差异都很大,历史上自然地形成了一个极端不平衡的发展格局。1978年改革开放后,在发展与改革上采取了由东向西梯度推进的非均衡发展战略,使已经存在的东中西部的差距进一步扩大。地区间发展差距的加大也使各地义务教育投资的差距扩大,造成目前不同程度的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平的现象,特别是城乡差别、区域差别、校际差别非常突出,弱势群体诸如贫困人口、流动人口、残废人、语言和文化有特殊需要的人群、妇女和儿童、低收入人群、低文化人群和文盲人口等的义务教育资源分配明显不足。这种资源的扩大有违公平与社会正义。处在同一个国家的居民,教育资源相差如此之大,长此以往对整个国家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危险对整个社会的公平与公正都是非常严峻的挑战。因此,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化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课题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的实践努力基本上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2.取消双轨制,推迟以筛选性分流为主旨的统一考试;
3.学校教育向学前和终身教育两极延伸;
4.大幅扩增教育机会;
5.推行以发展学生潜能为主的个别化教学和以使90%以上学生获得学业成功为目的的掌握学习法和对学生的个别辅导;
6.发展对残疾儿童的特殊教育;
7.对处于社会文化不利地位的孩子实行补偿教育;
8.合理分配教育经费
国外研究教育公平重点近年来放在高等教育领域。因为国外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分配的不公平远不如我国问题突出。
(二)国内研究现状
1.教育公平是一种历史性实践,是随着社会生主力的现代化和资本主义民主化的进程而演进,因此不同的国家在不同的时期将用不同的社会哲学观赋予其不同涵义,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当代教育家胡森对以前的研究作了概括性总结,指出教育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在一定程度上是互换的。教育公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涵义,并受三种不同的哲学观支配:一战前保守主义影响下的起点公平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由主义的过程公平论,二战后的结果公平论。这一总结得到世界的公认,认为这是教育公平的三层内涵。并且确定了教育公平的性质和指标,性质是要求向不同的个体提供发展个性与才能的平等机会。关于教育不公平的现象,其意指一、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二、某些学生的就学机会多于其他学生;三、某些学生选读某些课程的机会多于其他学生。
2.我国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对教育公平作了大量讨论。首先是对教育公平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如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教育机会均等做了研究。教育社会学家常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其主题,分析了教育机会均等的指标,探讨了教育机会不均等的后天原因。有父母亲社会经济背景、入学选择机会、地区间开发程度及资源分配、种族差异、性别差异、入学策略等。(4]由于所收集到的资料有限,从教育社会学角度来探讨我国教育机会均等的问题,多数研究分析我国教育机会不均等的现象,大都涉及城乡差别、女性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少数民族的教育落后现象等。
3.有些学者对教育资源公平分配作了一定的研究,其中较有代表的有沈百福、谈松华.傅维利、马培芳、魏后凯、王善迈。这些研究分析,既有实证分析,也有理论分析,研究的问题包括教育发展的区域性特征,区域教育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区域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解决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的对策等等。这些研究主要是探讨区域资源分配方面。这些对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研究,多是现状描述,本研究试图从教育经济学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资源配置公平问题,从教育资源公平角度来全面分析我国现阶段义务教育资源配置问题,不仅仅是区域间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分析,而且分析城乡义务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及义务教育资源校间分配不公平的现象。研究对象较为全面。二而且对义务教育分配不公平现象的分析,不仅仅是现象描述,更有实证的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性地探讨原因,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教育资源公平配置策略。
课题研究主要内容、实施方案及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本课题以义务教育资源为主线,通过研究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化的重要意义、当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对如何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化提出了思路和措施。
(1)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化的重要意义
(2)当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总体状况
(3)影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相关因素
(4)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化路径探析
二、实施方案:
1.确定论文选题,搜索研究课题的相关资料。通过对国内外教育资源分配是否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分析和整理,在保证材料的客观性基础上,对我国义务教育资源的现状进行客观的分析研究。本研究主要通过网站、报刊、杂志、CNKI等中外文数据库,以及百度等搜索网站和学校图书馆查找到的相关资料对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化进行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写开题报告。理清研究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化的目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此外还包括目前课题研究现状以及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考题报告中的主要内容为下面的具体论文框架打下基础。
3.根据之前搜集的相关资料,完成初稿。首先,根据搜集的资料确定好论文的一级标题;其次,根据一级标题扩充二级标题;最后,根据搜集的资料扩充每级标题的内容。
4.根据老师的意见修改初稿的论文框架。对于论文框架的要求,一是逻辑性强,每级标题能够相对应。二是无语病,每级标题通顺且格式一致。三是与论文要求相符合并且有新意。
5.与指导老师确定好论文框架后,开始修改论文的具体内容。首先,语句要通顺,无病句、错字;其次,语句不能口语化,要有学术思维;最后,确定论文的具体格式,字体,行距,以及插入文献的方法。
6.由指导老师验收定稿。指导老师对研究文章进行验收,最终定稿。
三、创新之处:
从影响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不公的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手段等视角出发,分析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化的途径,分析较为全面、深刻,通过严谨的、系统的几个方面着力研究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公平化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