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毕业设计开题 更新时间:12-21 来源:网络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中期,当“伤痕文学”、“反思文学”等严肃文本占据着中国当代文坛的主流地位时,青年作家王朔别开生面,以幽默、轻松、调侃的风格创造了另类的写作方式,这种写作方式在中国当代文坛及整个社会产生了轰动效应,形成了持续升温的“王朔热”,而边缘人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心理学家K·勒提出,泛指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广义地说边缘人指一个人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让别人在短时间内难以理解;也有极端的因素,这种有好也有坏。狭义地理解边缘人是指各个方面都脱离主流社会群体方式的人。在王朔的小说中,描写了许多边缘人物,例如《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中的张明、方方,《顽主》中的于观、杨重、马青,《动物凶猛》中的“我”、高晋、高洋、于北蓓、米兰。这些人都属于边缘人物,他们在生活中没有正经体面的工作,每天都是浑浑噩噩的度过,打架、吹牛、骗人……目前学界对王朔小说中的人物的评论与研究已有许多成果,取得了一批启发性、建设性的成果,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无数宝贵的经验,本文对国内的部分学者的成果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国内相关研究
目前学界对于王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研究比较多,可以简单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关于边缘化人物形象的价值意义:
《王朔作品中人物形象研究》(张艺馨,西南大学育才学院,2011)分析了王朔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作者认为王朔的作品反映了严肃的一面,痞子形象是社会转型时期人们对新生活模式的一种努力尝试,即使这种偏激化的尝试不会有好的结果。
《王朔小说中的“顽主”身份的认定》(梁凤武,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在总结了以往研究者在“顽主”身份价值上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的基础上,对“顽主”的身份价值从多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认定,论述了“顽主”产生的原因,研究了“顽主”在语言和行为方式上的特征,分析了王朔小说中“顽主”的类型和性格的矛盾性,最后总结了“顽主”身份价值的积极意义。
关于边缘化人物形象的创作原因及其背景:
《论王朔作品中人物的身份与空间》(刘玮哲,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基于身份与空间来阐释王朔小说作品及其创作,通过王朔作品中人物的身份与所处的背景空间的关系从以一个侧面来表现王朔笔下的人物和他的创作。
《顽主身后自我的身影——论王朔个人经历的小说投影》(路前,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作者通过搜集王朔个人的成长经历,分析其作品,深入挖掘出隐藏在小说中的“王朔身影”。
《论王朔小说“顽主”形象 的创造》(何紫娇,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以王朔小说中的“顽主”形象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将“顽主”还原在转型期社会的商品经济大潮这一时代背景中认识,对影响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创作的社会环境因素作深入的探究在,重点研究转型期社会的特殊语境对王朔创作及其“顽主”文学的影响。
关于边缘人的人物形象:
《反叛与顺从的悖论变奏——浅析王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周亮,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警察管理系,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这篇文章主要从“自我嘲弄与自我防御”、“表面的反叛与隐秘的顺从”分析了“顽主”的人物形象。
《反叛的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和“顽主”形象比较研究》,(宋剑豪,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文章运用比较文学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的方法对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和凯鲁亚克、金斯伯格等“垮掉派”作家笔下“垮掉的一代”形象进行比较研究。首先探讨二者形成的社会背景、历史文化原因和相互间的影响,然后分析出各种类型的“顽主”和“垮掉的一代”各自的特点,最后总结他们的共同点和差异性。
《从调侃话语看王朔小说人物的悲剧性》(胡玉洁,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文章通过对小说中调侃话语的分析,并结合作家所处的时代及其由此产生的的创作思想,来阐述顽主、知识分子和女性人物的悲剧性。
《边缘化人物抗争——评王朔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这篇文章主要通过分析王朔出生的年代、家庭以及社会背景去考察他和他塑造的人物形象。
三、结语
由此可见,目前学界对王朔作品人物的评论与研究已有许多成果,并且主要集中于对顽主形象的价值意义、顽主形象的创作原因及其背景和顽主的人物形象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我的研究具有借鉴意义,也是本文论题提出的一个出发点,本文意在前人逐个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研究,从社会学和传记学的视角下研究王朔创作边缘化人物的原因、王朔小说中的边缘化人物形象以及王朔创作边缘化人物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贺仲明,《“文化边缘人”的怨怼与尴尬──论王朔的反传统思想》,中州学刊,1998,第6期。
2.王一川,《语言神话的终结——王朔作品中的调侃及其美学功能》,学习与探索,1999,第3期。
3.王金城,《论王朔小说的后现代文化特征》,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4.王一川,《想像的革命——王朔与王朔主义》,文艺争鸣,2005,第5期。
5徐峰,《边缘化人物抗争——评王朔及其笔下的人物形象》,文学研究,2006年10月号下月刊。
6.田文兵,《建构与颠覆:老舍与王朔创作中的“京味”比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7.周亮,《反叛与顺从的悖论变奏——浅析王朔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河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警察管理系,焦作大学学报,2008年。
8.李建周,《身份焦虑与文本误读——兼及王朔小说与“先锋小说”的差异性》,当代文坛,2009,第1期。
9.孙艳秋,《开辟新的文化景观——王朔小说的文化意义》,济宁学院学报,2009。
10.梁凤武,《王朔小说中的“顽主”身份的认定》,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1.路前,《顽主身后自我的身影——论王朔个人经历的小说投影》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12.张艺馨,《王朔作品中人物形象研究》,西南大学育才学院,2011
13.胡玉洁,《从调侃话语看王朔小说人物的悲剧性》,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14.刘玮哲,《论王朔作品中人物的身份与空间》,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5.黄平,《反讽、共同体和参与性危机——重读王朔<顽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第7期。
16.宋剑豪,《反叛的的一代——“垮掉的一代”和“顽主”形象比较研究》,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7.郑以然,《从王朔小说看“大院北京”——现实与文本中的文化空间》,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3,第6期。
18.何紫娇,《论王朔小说“顽主”形象 的创造》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