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免费论文 更新时间:10-23 来源:网络
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参考书籍:
一、《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问题研究》 张瑞峰 2012
二、《浅析社会养老保险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朱波 2006
一、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与存在的问题
张瑞峰通过研究中国目前老龄化的情况,分析老龄化的特征和趋势,进一步阐述老龄化对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冲击,他认为老龄化使得养老保险金的供给减少,养老保险金的支出压力变大,人们对养老保险制度有了更高的要求。分析了老龄化的问题后,进一步提出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问题,他认为我国目前的养老保险制度主要存在的问题是:1法定退休年龄不合理2隐性债务与个人账户空洞 3养老保障服务体系缺乏 4养老基金管理体制缺陷 5政府职能的不足分析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后,他进一步分析了日本,智利,韩国的养老保险制度,为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提供借鉴和经验。他认为完善养老保险制度应该对人口老龄化进行一系列的调整比如:调整法定退休年龄,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完善政府职能,优化养老服务产业,以家庭养老为基石。
朱波认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首先是改革开放至八十年代中期的“制度恢复阶段”,1978年5月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了《国务院关于安置老弱病残干部的暂行办法》和《国务院关于工人退休、退职的暂行办法》。这一阶段的养老金主要来源于企业,职工不需要缴纳保险金,此时的养老保险范围覆盖很广,国家实行高保障的养老保险政策。接下来是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社会统筹阶段”,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保险越来越不适合经济的发展,养老保险由传统体制向社会统筹发展,1984年广东江门市东莞市,四川自贡市,江苏泰州市和辽宁墨山县率先成为社会统筹的试点,拉开了我国社会养老保险改革的序幕,,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这一时期要求企业和职工共同缴纳保险费用,实际上基本由企业承担,政府扮演时候担保人的角色,养老保险制度仍然属于现收现付制。第三个发展阶段是九十年代中期至今的“统账结合阶段”,1995年3月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明确提出了改革的方向是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方式,并且提出了两个具体实施的办法。1997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提出全国统一按照职工工资的11%建立个人账户,个人缴费逐步从4%提高为8%,其余部分由企业缴费部分划入。企业缴费率一般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的20%。2000年我国颁布《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提出养老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企业缴费比例为工资总额的20%左右,企业缴费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全部纳入社会统筹基金,职工的缴费比例是职工工资的8%,全部划入个人账户。
二、我国居民的储蓄动机
按照国际标准来看,我国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形成了较高的储蓄倾向。朱波认为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城镇居民的消费倾向是很高的,1952年到1978年我国的消费倾向一直保持在0.94以上,相应的储蓄意向很低。然而改革开放后,我国的消费倾向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
他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居民对未来改革的预期支出增加,加上近几年来政府先后出台了重大的改革措施,住房,医疗,养老保险,教育等方面的改革由于改革的不到位,实际上降低了居民的收入。1999年居民储蓄动机调查报告显示,出去日常开支,13的储蓄是为了消费品的购买,9.7%是为了建房购房,9.1%是为了筹备结婚,8.2%是为了教育投资,7.3%是创业资金储备,4.6%是养老金储备。2001年相关的学者对西安200户居民进行调查显示储蓄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子女教育,购房,养老,医疗。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居民储蓄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子女教育高达36.5%,其次是养老防老高达31.5%。由此可以看出养老是居民储蓄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三、养老保险对我国居民储蓄影响的分析
他在戴蒙德的代际交叠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养老保险计划,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1人存活两期,第一期人们可以通过工作获取收入,第二期人们没有工作收入,生活消费主要依靠第一期的储蓄。第二个假设是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现收现付制度。虽然我国现在实行的是统账结合,但是实际操作上由于个人账户的空账行为和社会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的混乱管理。只要这系列的问题不解决,我国养老保险的实质就是现收现付制。他利用1989年—2003年采用28个地区(未包括新疆、西藏和重庆)1995~2003年各地区的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人均实际消费支出数据、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及城镇登记失业率数据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利用计量方法,建立简单的关于变量ln sjzc、ln sjsr和cbbv 的回归模型,建立模型
ln sjzc = c(1)⋅lnsjsrt+c(2)⋅cbbvt+u其中ln sjzct和ln sjsrt分别表示t年城镇居民人均实际消费支出和实际可支配收入的对数,cbbvt 为t年养老保险覆盖率,c为斜率系数,u 为误差项。
用最小二乘法回归模型, R2已达到0.99,并且DW值达到1.88,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残差绝对值的样本均值为0.0035,可见残差绝对值的样本均值很小,则知模型拟合的非常好。养老保险覆盖率的系数为-0.003838,其t值为-3.67,则扩大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有着显著负的影响。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每扩大一个百分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便较上年减少0.0038个百分点,从而使得城镇居民储蓄增加相同的比例。由于模型采用的数据比较少,即使模型拟合的效果非常好,实证结果也
未必使可靠的,并且考虑参加养老保险的意愿肯定受收入的影响,即很高的R2可能部分是由于解释变量存在多重共线性引起的,并且经计算,收入和养老保险覆盖率存在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91。由于样本数据少,无法用协整理论对模型进行合理性检验。变量之间
存在协整关系,是建立计量模型的重要前提。然而,当样本容量较少时,检验变量稳定性的ADF单位根检验法(Augmented Dickey–Fuller t tests,Dickey &Fuller,1979; 1981)和检验协整关系Engle–Granger二步法都是低效果的。Pedroni (1995).Shiller & Perron (1985), Perron (1989, 1991),Pierse and Snell (1995)指出上述两种检验对时间维度非常敏感。为解决时间序列的协整检验小样本问题,采取分地区的数据进行详细分析养老保险对中国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为了详细研究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影响,利用面板数据的优点,建立变截距模型。在进行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前首先要进行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用Eviews5.0检验变量水平数据单位根存在情况,在检验时选取具有固定效应的面板数据模型。ln sjzcit和ln sjsrit都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cbbvit 的LLC检验值拒绝其存在单位根,其可能的原因是选择的数据时间跨度较小LLC 法的检验能力较差,在此舍去LLC 法检验结果。况且,IPS检验值、ADF-Fisher检验值和PP-Fisher检验值都以很大的概率接受变量存在单位根,因此,我们舍弃LLC检验结果,认为变量cbbvit 也存在单位根。对ln sjzcit、ln sjsrit和cbbvit 的一次差分后的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都变成平稳的序列是一阶单整的,它们之间可能存在协整关系,但需要进一步检验。最后分析得出三者之间存在协整的关系。调整后的R2达到99.14, DW值为1.63。最后分析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如果不考虑其他因素的影响,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每扩大一个百分点,会导致消费支出下降0.000522%。
他通过数理分析和计量实证分析两种方法探讨中国养老保险对城镇居民储蓄的影响,得出一致结论,即在中国目前实施的养老保险政策下,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会导致居民增加储蓄。养老保险对储蓄既有长期的因果关系,又有短期的因果关系。数理经济方法和计量经济方法证明,“社会统筹”的养老保险制度设施以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的不断扩大,是城镇居民不断增加储蓄的主要原因。
朱波认为今后中国养老保险的工作重点就是创造足额的养老保险基金增加养老金支付水平。
在“社会统筹”向“统账结合”的过渡阶段,政府应加大投资,包括对养老金支付的补贴和对个人缴纳养老费的补贴。确保“统账结合”政策实施前参加养老保险且已经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按时发放,确保政策实施后的个人账户资金不被挪用。
企业为职工设立企业年金,使他们退休后在领到基本养老金之外,还能得到一笔不小的补充养老保险金。据专家预测,作为我国养老保险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年金替代率如果能够达到 20%—30%,再加上基本养老保险的 58.5%,那么退休前后的收入落差将大大缩小。这样,个人不要太多的积蓄,就能够摆脱退休生活的拮据,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