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1-14 上传会员:你好,学长
分类:经济学院 论文字数:10121 需要金币:500个
摘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转型之路,发展低碳经济则成为引领全球再次走上经济发展制高点的可行之路,而碳金融又是其中的重中之重。由此,本文首先从我国碳金融的现状着手,分析了我国碳金融市场及交易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探讨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体系及交易制度的必要性,并在借鉴国外实际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我国碳金融市场体系构建及交易制度的有效策略。最后,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碳金融市场体系,交易制度,多层次,碳金融产品,国际话语权
Abstract:After experiencing a financial crisis in the global, all countries of the world are actively seeking a road of sustainabl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the transformation.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global leading economy to the path of the commanding height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low-carbon finance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global economy naturally. As a result, firstly, the issue talks abou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arbon finance of our country,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of the financial markets and carbon-trading system. Secondly, the issue studys at the necessity of establishing and perfecting carbon-trading financial markets and put forward effective strategies about constructing carbon-trading system at the basis of the abroad experience. Finally, he issue prospects the prospect of carbon-trading market.
Key Words:Carbon-finance market system, Carbon trading system, Multi-level system, Carbon finance products, International voice
从国际碳金融发展来看,国际社会已形成了碳金融市场体系,国际碳排放交易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碳市场运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碳排放技术及其产品将成为重要的国际战略资源和资产。加之2009年底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变化会议的召开,更使得碳金融成为全球金融机构竞争的新领域,加强碳金融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
从国内碳排放资源来看,中国拥有巨大的碳排放资源。目前,中国提供的碳减排量已占整个发展中国家排放总量的50%,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居全球第二。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而清洁发展项目(CDM),中国占到2010年世界总清洁发展项目潜力的35%-45%,相当于拉美、非洲和中东的潜力总和。据世界银行测算,全球二氧化碳交易需求量超过2亿吨。发达国家在2012年要完成50亿吨温室气体的减排目标,中国市场出售的年减排额已达到全球的70%,这决定了至少有30亿吨来自购买中国的减排指标。据测算,至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为此,我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做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蕴藏着巨大商机。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如兴业银行、深圳银行等)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我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更加巨大。国际能源机构估测,到2025年前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在2030年二氧化碳减排可达20亿-30亿吨,超过欧洲国家减排量的总和。
发展低碳经济,为我国实现经济方式的根本转变提供了难得的机遇。走低碳发展道路,既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根本途径,也是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发展低碳经济有利于突破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和环境瓶颈性约束,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有利于顺应世界经济社会变革的潮流,形成完善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和制度保障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产业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打造我国未来的国际核心竞争力;有利于推进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树立我国对全球环境事务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的良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