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1-22 上传会员:神笔马良
分类:文学比较 论文字数:8176 需要金币:1000个
摘要:弗洛伊德提出人的心理可分为三个部分:本我、自我(ego)与超我(superego),认为这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阶段。在张爱玲的短篇小说《倾城之恋》、长篇小说《半生缘》和《金锁记》中,女主人公白流苏、顾漫桢、曹七巧的形象就是从自我、本我到超我的逐渐转变的,展示了张爱玲作为一个女性作家独特的创作艺术,塑造了一个又一个从麻木、卑琐甚至变态的女性走向灵魂的自省,从而警醒女性只有自尊、自爱、自省和反叛传统、坚守自我人格才能焕发女性的生命力,才能颠覆当时所谓的男权社会,赢得属于自己的幸福。在这一过程中,由于社会大环境以及落后的封建思想观念等一系列原因她们在追寻自我幸福的道路上都各自有着自己的不幸,造成了她们的悲剧形象。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 女性形象 悲剧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引言4
一 弗洛伊德的“自我”、“本我”和“超我”理论4
二 白流苏:寻找自我归宿,追寻最终的归宿5
三 顾漫桢:告别生活的虚无,走向人格的独立7
四 曹七巧:反抗生存的困境,挣脱世俗的束缚7
参考文献10
作为一名女性作家,张爱玲的绝大多数作品都是以女性为题材的,她以细腻、冷峻的笔触抒写了一个又一个“真实”的故事。张爱玲是独特的,她的文学作品是独特的,她笔下的女性形象更是独一无二的。傅雷在他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中这样说道:“但没有这种分析头脑的大众,总觉得世界上真有魔术棒似的东西在指挥着,每件新事故都像从天而降,教人无论悲喜都有些措手不及。张爱玲女士的作品给予读者的第一印象,便有这情形。‘这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除了这类不着边际的话以外,读者从没切实表示过意见。”[ 雷达,《百年经典文学评论(1901-2000)》,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05月第1版,第241页。]评论界也有人这样评价她:张爱玲不仅是40年代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而且是90年代最经典的热点文化现象。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文学有着紧密的联系,对中国文学也产生了颇为巨大的影响,当前很多学者认为张爱玲的小说受到了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的影响,认为其文学创作中的女性人物始终透露着弗洛伊德的影子,其中尤其是夏志清先生的论述最具有说服力。张爱玲文学中女性追求摆脱了五四时期丁玲、冰心等女作家的写作套路,另辟蹊径。她塑造了一批社会巨变后处于双重高压下的女性群像,是时代的牺牲者,也是悲剧的主要承受者,她们有着天使一般的面容,孤傲的性格,但又是软弱的凡人,过着残缺的人生,她们或被金钱桎梏或被抛弃,抑或只是等着一种没有结局的结局,她们不是被摧残扼杀就是摧残扼杀他人。所以,下面将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来探究张爱玲笔下的悲剧女性形象,主要以《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半生缘》中的顾漫桢以及《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