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0-19 上传会员:我,橙子
分类:文学比较 论文字数:9838 需要金币:500个
摘要:《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居住巴黎时期完成的影响较大的长篇小说。中央电视台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视剧一经播出,收视率不断攀升,社会反响热烈。本文通过《京华烟云》原著与电视剧改编的比较分析,旨在探讨电视剧改编的得失、展现两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差异及其产生原因。
关键词:《京华烟云》;电视剧;原著;人物情节;主题;得失
Abstract:《Moment in Peking》is written in English while living in Paris on Lin Yutang's novel, the novel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Lin Yutang. CCTV drama adapted from the novel of the same name, once aired, the ratings continue to rise, the community responded. This paper compares and analyzes by the original television series adaptation, to explore the drama adaptation of gains and losses, to show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different forms of art and its causes.
Keywords: 《Moment in Peking》;TV drama program;original; character and plot;theme
新版电视剧《京华烟云》改编自林语堂的同名小说,收视率在2005年央视电视剧中居榜首之位,创得单集收视率12.92%的佳绩。该剧精美的画面、知名演员的出演、起伏跌宕的剧情和戏剧冲突,再加上改编自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的著名作家林语堂先生的同名小说,使得《京华烟云》引得了大量观众的注目。电视剧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争议如潮,观众褒贬不一。在新浪网所做的《京华烟云》剧本改变成功与否的调查中,36.9%的人选择了成功,33.97%的人选择了比较成功。
《京华烟云》脱稿于1939年8月8日,历时整整一年。是林语堂先生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部小说始于民族精神的促发,终于爱国主义的情怀。
“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在我国全面爆发,战火点燃了林语堂爱国主义的满腔热血。“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这句在《京华烟云》最后章节,军车过时,抗日军民唱出的歌声,也唱出了林语堂先生写作时的心声。为向西方人全面介绍中国社会,让本打算翻译《红楼梦》的林语堂决定写《京华烟云》。因而《京华烟云》较为全面地介绍了中国当时的风俗习惯、传统文化、社会状况和历史渊源等等。“这些对于中国人来说是路人皆知的常识,但是对于外国人而言则是意义非凡的,作为英文版的《京华烟云》像是一位无声的导游,引导外国读者随意观赏各种景致,同中国人一起生活,一起喜怒哀乐。”[1](p73)电视剧对原著的改编,原封不动地按小说编演是不可能的。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的电视剧与文本创作定然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电视剧相较文本而言对情节的设置、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和戏剧性及戏剧的矛盾冲突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京华烟云》作为中央电视台拍摄制作的电视剧,要求自是更多,受到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说:“最伟大的故事总是具有现实意义的,它们便是经典,一部经典可以带给人们一再带来愉悦的体验,因为它能够在几十年间不断获得新解释:因为其中的真理和人性是那样的丰厚,每一个新的一代都能从故事中关照到自己。”[2](p114)电视剧《京华烟云》的改编便是深谙其道。下面便主要从电视剧和原著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思想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