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9-10 上传会员:重庆小伙
分类:文学比较 论文字数:11714 需要金币:500个
摘要:汉字字源,即探究汉字源流,而“字原”最早见于许慎的“孳乳”之说,“依类象形”,在《说文解字》一书中将部首归类,说解字义,探讨本义,寻找汉字源头所在。而汉字字源并非孤立地发展,它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道德观相伴而生,相互渗透,处于双向互动的动态系统中。一方面,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道德观渗入汉字字源中。或为哲学思维渗入汉字源流中,抑或是抽象思维模式与汉字字源相关;另一方面,汉字字源推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道德观的固化。汉字源流中,某一个字的字源暗含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固化,或是在某一字的发展演变的过程中,传统的道德观日趋稳定。由此可见,在动态系统中,包含静态,最终促使静态系统与动态系统处于谐和统一的状态下,推动字源学、文字学的发展并日臻完善。
关键词 汉字字源,思维方式,道德观
绪论
王力先生认为,同源字指以某一概念为中心,而以语音的细微差别(或同音),表示相近或相关的几个概念。而同源的原因在于“在原始的时候本是一个词,完全同音,后来分化为两个以上的读音,才产生细微的意义差别。有时候,连读音也没有分化,只是字形不同,用途也不完全相同罢了。”[1]依王力先生所言,同源字是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分化而成,而其字源即为其根本所在。由汉字字源出发,探讨与之相关的文化内涵,脱离以往单纯研究汉字的形、音、义的窠臼,糅合汉字文化学、汉字哲学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乃本文的创新之处所在。“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沈兼士先生开创学术研究新领域,将汉字与文化研究相结合,使从字源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道德观成为可能。同时,1997年,李敏生在其专著《汉字哲学初探》中提出“汉字哲学”这一概念,为从字源角度引入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及道德观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另有关于汉字与传统思维方式、汉字与道德观的相关论文论及此类:郭优良《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汉字文化》1997年第2期)、罗江文《儒家道德观在汉字中的反映》(《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肖少北、张文香《汉字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新东方》2001年第3期)。而近来研究较为突出的以黄德宽、常森二人为代表的汉字理论研究,从传统文化对汉字阐释的影响的角度展开探讨,出版专著《汉字理论丛稿》(商务印书馆,2006年),书中创造性地指出汉字与传统文化经由汉字阐释这一中介环节连结。但这仅仅孤立地着眼于汉字与思维方式或汉字与道德观的关系,而忽略了二者的联系性,这一理论空白处有待于研究者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