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11-08 上传会员:邻座的怪同学
分类:文学比较 论文字数:14333 需要金币:500个
摘要:杨沫的红色革命小说《青春之歌》是一部反映“九一八”事变到“一二九”运动这段时期的小说,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林道静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的故事。自小说版《青春之歌》诞生以后,其就开始了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旅行。其中小说包括初版本和修改版,在小说修改版之前同名电影上映,电视剧有两版,分别是1999年版和2006年版;歌剧是2009年上映的。小说和电影都出现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政治占据主导位置,爱情被扼杀;而电视剧版和歌剧版爱情主题凸显,政治因素退居次要地位。
其中审美观变化主要是由崇拜共产党员、倚重工农兵到重视情感部分,以“青春”为主要字眼。
关键词:《青春之歌》;意识形态之演变;审美形态之演变
Abstract:Yang mo’s red revolutionary novel, "song of youth" is a reflection to the "129" "918" incident, the movement of this period's fiction, the novel tells the story of the heroine forest-road static consists of a small bourgeois intellectuals growing into a communist fighter. Since the novel version of the "song of youth" after birth, it began to travel between different art categories. Novels, including the first edition and revision, in before the modified version novel, television have two version, respectively is 1999 edition and 2006 edition; Opera was released in 2009. Novels and movies have appeared in the 1980 s, before the political occupy the dominant position, love killed; Opera and TV editions of love theme highlights, political factors relegated to secondary status.
The aesthetic changes mainly by the wo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rely on to attach importance to the emotional part of workers, peasants and soldiers, "youth" as the main word.
Keywords: "song of youth" ideological evolution the evolution of the aesthetic form
《青春之歌》有三种艺术改编,最基础的是小说,在这基础上先后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和歌剧。本论文主要从下面四个问题来进行研究:“一.《青春之歌》在不同的时间以及分别以不同的艺术形式来表现,在这过程中主题有哪些变化;二.《青春之歌》在不同时期的意识形态的变化;三.《青春之歌》审美形态的变化;四.这些变化与时空的关系问题”。
目前学术界对于《青春之歌》的小说文本的研究主要有郭开和茅盾等人为代表的对《青春之歌》的两种不同评价,郭开认为“林道静没有经历从一个阶级到另一个阶级的转变”,因此“只是一个较进步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以共产党员誉之,是“严重的歪曲了共产党员的形象”等等。茅盾认为《青春之歌》的思想“是符合毛主席对那个时期的学生运动的论断的”,因而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
对电影的研究主要有:李丽红的对电影美工设计的研究,主要观点是美工在一部电影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卜速的关于电影《青春之歌》的性别话语分析,主要观点是通过对影片主要人物的语言分析来探究电影《青春之歌》对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等等;对电视剧的研究着重于里面的爱情主题和洋溢着的青春活力,如朱国梁的《青春之歌》荧屏翻新杨柳枝,主要观点是对小说能够改编成电视剧的期待以及对《青春之歌》的重新解读;对歌剧的研究有满新颖的歌剧《青春之歌》带来的喜悦和期盼,主要观点是歌剧《青春之歌》上映后给我们带来了新的艺术享受,但同时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