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05-14 上传会员:谷子
分类:本科论文 论文字数:8026 需要金币:1000个
摘要:双声叠韵是中国语言文字所特有的现象,也唐诗宋词中音韵运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双声叠韵不仅是汉语单纯词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出古典诗词的音乐之美,亦对诗人情感的抒发与意境的塑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柳永是第一位在宋词中大量运用双声叠韵的词人,其数量之多为其他词人所不及。文章通过对柳词中构成双声叠韵的几种模式及其使用位置、运用方式的分析,论述双声叠韵对其意境塑造的影响,即语言运用与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双声叠韵的使用不仅体现出词人卓绝的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体现了声情并茂的艺术表达效果,使词人的情感更加真切。
关键词:柳永; 双声叠韵; 表情达意; 意境塑造; 影响
双声叠韵是唐宋诗词字词声调的运用手段之一,所谓双声即为两字同母;所谓叠韵即为两字同韵。较早为双声叠韵下定义的是清代李汝珍,他在《音鉴》中说:“双声者,两字同归一母,叠韵者,两字同归一韵也。”[2]虽然,双声叠韵的定义 出现时间较晚,但双声叠韵这种语言现象在《诗经》中便已被广泛运用。例如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国风.卫风.硕人》)中的“巧笑”与“美目”。《诗经》中的这种组合形式对后世的影响很大,魏晋以后的不少诗人都尝试使用这种形式。[3] 周春《括略》卷一记载了双声叠韵的发展:“双声叠韵,分而言之,三百篇所早有。沿及两汉、魏晋,莫不皆然。但尔时音韵之学未兴,并无所谓双声叠韵名目,故散见而不必属对也。自沈约创四声切韵,有‘前浮声,后切响’之说,于是始尚对者,或各相对,或互相对,调高律谐,最称精细。唐初,律体盛行,而其法愈密,惟少陵尤熟于此。神明变化,遂为用双声叠韵之极则。迨宋初而渐微,北宋如宛陵山谷,南宋如石湖剑南诸家,皆不复悉意,而旧法殆尽。然我观齐梁以上,祕奥未开。宋元以来,几成绝学。考其篇章,往往亦多闇合此,殆关乎天籁,非人力可强者矣。律诗中联,自宜相对,即律诗起结及绝句用对体者,便须用此法,但起结及绝句可对可不对,非若中联之严也。古诗之作对体者亦然,而古诗尤宽,大抵不单用耳”。[4] 洪亮吉在《北江诗话》(卷一)中写道:“三百篇无一篇非双声叠韵。降及楚辞与渊、云、牧、马之作,以迄《三都》、《两京》诸赋,无不尽然。”[5]可见;双声叠韵始于《诗经》,发展于魏晋,兴盛于唐朝,宋以后逐渐消失殆尽,经历了一个无意为之到有意为之的过程。